文化的影響力(1 / 2)

文化的影響力

文化的影響力,是基於馬克思主義下述兩個基本原理提出來的:一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社會曆史發展觀,即精神、文化對於物質世界的能動作用;二是曆史效果的合力作用,就是說曆史發展要靠合力作用,隻有物質,隻有經濟,沒有精神文化不行。

(一)一個國家和民族,沒有文化優勢,就不可能正常發展,更談不上擁有未來。國際上綜合國力競爭中,形成了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的複雜格局。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軍事實力組成硬件,而文化影響力、民族凝聚力組成軟件。在國際貿易中,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產品和企業文化標識(文化品牌)的進出口,直接影響到競爭力。大而言之,具有文化競爭力的國家,必然同時具有國際影響力。在現代社會,文化通過人的文化素質和勞動工具的科技水平、管理的係統化水平(作為生產力要素的人和工具)表現出來。文化是今天的經濟的支撐和保證,更是明天的經濟賴以發展的原動力。作用於經濟活動中,文化既表現為動力、資源,又體現為一種推進器、觸媒體、潤滑劑。小而言之,文化影響企業、產品的生命力、競爭力。有了文化賦值,物質產品就會在市場上增強競爭的活力。

(二)文化在整體上組成社會發展的背景。著名學者錢穆指出,人類文化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外向的或外傾型,表現為注重人生外在的價值與成就,重物質,重實驗,重思辨,重客觀規律之研究,這是西方文化的特點;一是內向的或內傾型,注重人生的內在價值與成就,重精神,重人倫,重體察,重主觀體驗,這是中國文化的特點。這種文化精神上的差異,帶來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不同發展途徑,外傾型有利於自然科學的發展,內傾型有利於社會科學的發展。英國近代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分析認為,中國的自然科學長期停留在經驗階段,這在社會的早期,還可以在科學技術的應用上優先於希臘和歐洲社會;後來落在了後麵,它的落後更多地表現在理論總結和學科建設上,而不是表現為科學技藝的創造發明和實際應用上,當然更不表現為民族智能的差異上。17世紀之後,中國的有識之士逐漸發現了這個問題,但由於封建王朝閉關鎖國,由於傳統人文文化在思維方式和思想體係方麵的抑製,大大限製了科技的發展進程。所以,在社會發展中,文化的根源絕對不可忽視。現在,黨中央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同樣作為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意義是極為重大的。

(三)文化建設直接關係到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人類社會當中一個民族區別於另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區別於另一個國家,甚至是一個城市區別於另一個城市、一個地區區別於另一個地區的本質特征。一個民族、一個區域,隻有具有被人們公認的先進的科學的價值觀,具有普遍認同的公共道德品質和規範,具有文明的公共秩序、交往準則,才有可能動態地協調和整合自身內部的經濟、政治、文化資源,避免出現一盤散沙狀態,才有可能凝聚成強大的力量。這次全國上下萬眾一心抗非典,就充分顯示出思想文化的強大威力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巨大作用。文化建設說到底是人的建設。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對人的教化與培養,追求更高層次的人生境界。這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一個永恒的主題。可以說,人類社會的文明史,實際上就是一部掌握真、以實現善、從而達到美的曆史。

(四)文化關係到人的精神需要。人類生活從脫離動物界的第一天起,就是二元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二者必須平衡,才能引導社會健康、心理健全的發展。越是發展到現代,隨著高科技和人類文化的發展,人類心理內涵的豐富存在,對於精神生活的需要越來越複雜與迫切。按照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學說,人們的需求是多層次的,而精神需求屬於高等層次。特別是精神需求與文化消費,它是在生理需求以外尋求精神的依托,是為了滿足心理的需求。這種需求是受文化環境和社會文化意識的影響而產生的;它是人格自我完善的標誌,也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精神方麵的需求,越來越提到日程上來,這就必然會大大牽動精神產品的生產,這種生產在社會生產領域所占比重將越來越大。

(五)任何一個近現代社會都不會是單一的結構,簡言之,應該擁有三大係統:政治、市場、文化(包括科學與教育)。它們有不同的追求,政治係統的追求是權力秩序,市場係統的追求是財富增值,文化係統的追求是認知、智力的發展與美的發現。它們之間又是互相促進的。有了政治係統的開明,才會有市場係統的發育;有了政府管理者的遠見,才會為教育、科學、文化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當然,一定程度上它們又是相互對立的。市場是什麼?說穿了,市場的本質就是大眾的胃口。市場的邏輯就是順從和服務於大眾的胃口而尋找商品的賣點。市場唯大眾胃口之“馬首是瞻”。不能接受沒有銷路的東西,這是市場的鐵律。它不管是陽春白雪還是下裏巴人,也不管是基礎科學還是應用科學。(至於有些資本家或企業家無償地資助科學文化事業,那是市場之外的價值觀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