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泉亭對聯趣話
西湖靈隱寺前,有一座著名的亭子,它的名字叫冷泉亭。為唐代中期杭州刺史元葵始建。他的繼任、大詩人白居易為之題寫了“冷泉”二字;後由另一位大詩人、宋代的蘇軾,續寫了“亭”字。
冷泉亭原本建在靈隱寺西南隅的水中,明萬曆年間,才被移到岸上,也就是現址,由著名書畫家董其昌撰擬並親題了對聯:
泉自幾時冷起?
峰從何處飛來?
有趣的是,上下兩聯全都是問號。這在古代楹聯中是頗為罕見的。
後來,晚清進士、杭州著名學者俞曲園擬聯答對:
泉自有時冷起,
峰從無處飛來。
他的妻子姚文玉看了,認為可以改作:
泉自冷時冷起,
峰從飛處飛來。
他們的次女俞繡孫卻別開生麵,主張改成:
泉自禹時冷起,
峰從項處飛來。
曲園先生看了,說:“禹時冷起”還好理解;“項處飛來”有什麼根據呢?
繡孫答曰:“項羽《垓下歌》有‘力拔山兮氣蓋世’之句;如果不是他將此山拔起,安得遠地飛來?”夫妻二人聽了,不禁縱聲大笑。
繡孫也是詩人,天資聰慧,酷嗜詩賦,有《慧福樓幸草》傳世,為光緒九年刻本。
其實,清代以來,冷泉亭迭出名作,大多是繼踵董香光,從“冷”與“飛”二字上來作文章:
清代進士林啟所撰楹聯,意蘊深邃,寄懷曠遠:
菩薩也具熱腸,泉水何嚐著意冷;
世界分明實地,峰巒怎見是飛來?
近代山西學者趙鐵山的對聯,也頗有韻味:
山峰且有飛來悔;
泉水偏從冷後傳。
還有一副楹聯,寄慨遙深,意在言外:
春秋閱盡水長冷;
風雨到來山欲飛。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