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馗遭貶
除夕又到了。記得小時候過年上街,經常看到店鋪裏掛有《鍾馗捉鬼圖》、《從鬼渡河圖》等類彩畫,也見到有些人家把鍾馗作為神祇貼在門扇上。
聽父親講,鍾馗本是唐武德年間終南山一帶的讀書人,在赴京會試途中,經過一座山穀時,為一群鬼怪所迷困,臉頰受了嚴重損傷,形容變得十分難看。結果在禮部舉行的春闈中,雖然考中了第一名會元,卻因麵貌醜陋而被罷黜。他羞憤萬分,當下頭撞殿階,含冤而死。與他一起應試的同鄉舉子杜平將他殮葬起來。鍾馗死後,冤魂不服,訴諸天庭,玉帝很賞識他的為人和才幹,封他為斬祟將軍。
後代人們之所以對他充滿信賴,祈求他祛惡除邪,禳災降福,大概同這個“斬祟將軍”的職銜有關。人們還傳說,鍾馗為了感戴杜平的恩義,曾親率小鬼於除夕回到家裏,將其小妹嫁給了杜平。後來便由此衍生出《鍾馗嫁妹》這個傳統劇目。
在舊時代的筆記小說中,像鍾馗這類因麵貌醜陋而遭受貶斥的事例記載了不少。據說,明初進士應履平,當了三年知縣,依例參加吏部甄別考試。這一關非同小可,如果過不去,已經扣在腦殼上的烏紗帽還會飛走的。但這位縣太爺胸有成竹,憑借著詩文兼擅、對策尤精的本事,他自信定能穩操勝券。誰知竟落選了。理由也是“其貌寢陋”。他一怒之下,提筆在吏部門牆上寫了一首打油詩:
為官不用好文章,隻要胡須及肚長。
更有一般堪笑處,衣裳漿得硬梆梆。
四句俚言把當時官場中重外貌、看衣裳而不講究才學的弊端刻畫得淋漓盡致。所幸主考大員十分開明,看到這首諷刺詩以後,不僅沒有怪罪於他,反而上報有司,擢升他為郎中。
野史無征,未必實有其事,至於鍾馗的傳說更屬子虛烏有。盡管宋初以來記載頗多,包括《夢溪筆談》這類價值很高的學術著作也都有所論列,但後世許多學者仍堅持認為,鍾馗其人並不存在。有人說,它隻是一種舞蹈;有的考證說,它是一種驅魔辟邪的器物。可說是聚訟紛紜,莫衷一是。
但前麵論及的以貌取人的問題,在舊社會確是所在多有。甚至被封建時代奉為至聖先師的孔夫子,也有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闕失。因此,清人吳世涵專門寫了一首《雜詩》,列舉古代大量的富有說服力的事例來抨擊這種不合理的現象:
取人以貌言,尼父猶有失。
如何操鑒者,沾沾持斯術!
絳侯固訥訥,嗇夫乃無實;
子房不魁梧,江充有奇質。
斯人苟並列,誰進誰當黜?
卓然張廷尉,舉錯論密勿。
巧令固鮮仁,懼君未識察。
詩的大意是說:孔子以貌取人,使澹台子羽這樣貌陋而德高的人才受到了冷落;以言取人,使“利口辯辭”的宰予曾一度博得好的印象,但實踐證明他是一個“朽木不可雕”的庸人。以貌、以言取人,身為“至聖”尚有失誤;為什麼後代執掌銓衡的人卻沾沾自喜地堅持這種做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