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筍·小鬆·細柳
愛惜人才,這是古詩中一個常見的主題。但在寫法上,卻是鬥豔爭奇,各呈新意,繪出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
唐大和七年,李商隱赴長安應試不第。八年春,入兗海觀察使崔戎幕中。一天,他嚐到了新鮮的竹筍,不禁觸物興懷,寫了一首七言絕句:
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
皇都陸海都無數,忍剪淩雲一片心?
首句以初出竹林、鑽出籜殼、乍露香苞的嫩筍自喻,說明他初出家門,乍露頭角。次句說,於陵(屬淄州,兗海觀察使幕所即在此附近)一帶竹子十分稀少,所以竹筍尤其珍貴,幾與黃金等價。第三句說,通都大邑水陸美味應有盡有,何必單單吃筍。末句以問作結,語意雙關:筍有淩雲氣概,象征青年人蓬勃向上的精神,對它加以剪伐,未免太殘忍了。言外之意是對年輕有為的人應該加以扶植,而不要去摧折他。詩中滿含著對執政者惜士憐才的期望,也表露了詩人自己政治上遭受摧折的憤懣之情。
南朝梁文學家吳均也寫過一首愛才詩。他借小鬆來做文章,說:小鬆剛剛長出幾寸,就被雜草淹沒。因而誰也沒有見到它的籠雲雄心和淩霜傲骨。鑒於纖弱的莖幹很容易被摧殘和淩忽,所以希望小鬆快快成長,一當長到數千尺高,鐵幹淩雲,清蔭障月,就可以不再受製於惡草了。原詩共有八句:
鬆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
未見籠雲心,誰知負霜骨?
弱幹可摧殘,纖莖易淩忽。
何當數千尺,為君複明月。
借詠物以抒寫愛才惜士情懷的,還有宋代詩人董穎的七言絕句《江上》:
萬頃滄江萬頃舟,鏡天飛雪一雙鷗。
摩挲數尺沙邊柳,待汝成蔭係釣舟。
它與前二首不同,不是從嫩筍遭人剪伐、小鬆被草淹沒的角度發出呼籲,而是借詠細柳,以滿懷殷切的期望,從正麵傾訴他的愛才心情。前兩句緊扣“江上”這個題目,滄波鷗影,屬於襯筆。三、四兩句揳入憐才愛士的主旨,詩人手裏摩挲著沙邊細柳,寄托著望柳成材、維舟江岸的深情厚望,極富感染力。說是詠柳,實則寫人,寄希望於年輕一代,期待他們日後成為棟梁之才。
人才的成長,固然有賴於個人的奮發努力,但社會環境、客觀條件,同樣也不容忽視。封建時代,交通閉塞,信息闋隔,許多奇才異能之士沒身草萊,不為世人所知,這是最常見的。有的幸得知聞,被人發現,但在舉薦過程中,又會受到門第、資格、年齡的限製,難以及時脫穎而出。即便是這些關口一一跨越了,又會受到執掌銓衡者個人品德、識見、器度的製約,還有周圍的人的讒毀、忌妒,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真可說是唐僧取經一般,有七災八難橫在前麵。
這三首詩,立意有別,角度各異,著眼點不一樣,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它們的作者,掬出滿腔熱望,借物詠懷,反說正說,深說淺說,直白地說,婉轉地說,呼籲社會各界,特別是手握選才用才權柄的當政者,要憐才惜士,關心年輕一代,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施展才幹積極創造條件。拳拳之心,躍然紙上。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