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筆下的小鬆(1 / 1)

唐人筆下的小鬆

古代詩人常常喜歡用青鬆來形容人才。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以“鬱鬱澗底鬆”比喻才能出眾而出身寒微、屈居下位的賢士;詩聖杜甫有感於當時賢才遭埋沒、惡人盈道途的極端不公平、不合理現象,曾發出“新鬆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的呼喊。但是,最引人注意的還是三位唐代詩人分別以小鬆為題寫的主旨相同而各具特色的七言絕句。

章孝標的《小鬆》是:

瓜葉鱗條龍不盤,梳風幕翠一庭寒。

莫言隻是人長短,須作浮雲向上看。

前兩句描寫小鬆的形態與氣概。瓜葉鱗條,一庭寒翠,說是小鬆,實際上已具蒼然之勢。接著,作者告訴人們:不要說它隻有幾尺身姿,未具驚人之貌;後生可畏,前程正遠,我們應該當作秀出雲表的棟梁之材仰頭去看。宋代詩人吳子良有“君看三丈樹,原是手中枝”之句,同這首詩一樣,都含有“少年心事當拿雲”、“丈夫未可輕年少”的深意。

杜荀鶴亦以《小鬆》為題,指斥時人隻重視功成業就的名家,而對剛剛冒頭,正在成長著的“小字輩”卻不予理睬,直到某一天他們嶄露了頭角,這才掉過頭來跟著大唱讚歌。原詩是這樣的:

自小刺頭深草裏,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到淩雲始道高。

前麵寫小鬆的成長過程,後麵批評時尚隻承認參天大樹而不注意扶植新苗。稱小鬆為“淩雲木”,是很有意味的。盡管它剛剛鑽出草叢,嶄露頭角於蓬蒿之上,但如同正在成長的人才一樣,是富有發展前途的。詩人的言外之意是,我們應該識拔賢才於未遇之時,在他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予以熱心的關注和有力的支持。這是很有針對性的,在舊社會,由於“時人不識”,有多少小鬆一樣的很有希望的人才,遭摧殘,被砍殺啊!

崔塗的題為《澗鬆》的詩,則蕩開一筆,另辟蹊徑。

寸寸淩霜長勁條,路人猶笑未衝霄。

南園桃李誠堪羨,爭奈春殘又寂寥。

開頭以高度概括的語言,說明小鬆淩霜漸長以及遭到路人鄙笑的情況。寥寥十四個字,包括了前兩首七絕中“抽鱗條”、“出蓬蒿”、“隻似人長短”、“不識淩雲木”等多層意思。然後,詩人突然筆鋒一轉,從“笑”字接下去做文章:澗鬆剛剛露頭,尚未淩霄,小則小矣,確實不如南園的夭桃穠李那樣豔麗嬌嬈;可是,請不要忘記:待到春殘花落的時候,桃李都將歸於寂寥,較之“淩霜不改青青色”的澗鬆,究竟誰更值得稱羨呢?詩人以勁拔、冷雋的筆調,歌頌了蒼鬆一般的卓有才能、兼具操守的誌士賢人。言簡意深,回味無窮,確實稱得上短章中的妙品。

(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