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為寶
據古籍《襄陽記》記載:楊顒入蜀任丞相主簿,見諸葛亮事必躬親,嚐親自校核簿書,遂批評道:“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今明公為治,乃躬自校簿書,流汗竟日,不亦勞乎?”言外之意是,諸葛亮有點包辦代替。他建議諸葛亮要幹丞相的事,不要上下相侵,這才是為治之道。諸葛亮聽了,十分感動,表示願意接受楊顒的批評。後來,他任命楊顒為東曹屬典選舉。遺憾的是,這樣一個得力的幹才不久便去世了。諸葛亮悲慟地說:楊顒之死,是朝廷的很大損失,因而垂泣三日。
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為此事專門寫了一首讚美詩:
痛哭楊顒為一言,餘風今日更誰憐?
區區庸蜀支吳魏,不是虛心豈得賢!
“諸葛大名垂宇宙”、“功蓋三分國”,可資讚頌的豐功偉烈很多很多。而慧眼獨具的王安石卻偏偏選中這麼一件“小事”來歌之詠之,大書特書,其道理在於:它反映了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尊賢惜士、從諫如流的高風善舉;而這一善舉恰恰關係到“區區庸蜀支吳魏”這樣一個興衰成敗、命運前途的大問題。詩人頗有針對性地指出:時至今日,更有誰珍重、愛惜這種求賢若渴的流風餘韻呢?字裏行間充滿了對諸葛亮的深情讚許和對世態時風的無限感慨。
“不是虛心豈得賢”有雙重含義:既隱括了劉備三顧茅廬、虛心求賢,並抑賴賢才輔佐得與曹魏、孫吳抗衡爭雄的史實與經驗,也是對諸葛亮本身善用賢才,輔佐庸主,繼續支撐三國鼎立的局麵垂四十年之久的治績的肯定與讚譽。應該承認,在封建社會裏,諸葛亮的治才是傑出的。不僅功業昭著,像後代史官陳壽所稱許的,乃“識治之良才,管(仲)蕭(何)之亞匹”;而且在識才用才理論方麵,也卓有建樹。他的《便宜十六策》、《將苑》等論著,都是古代人才理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
現在,我們再來研究一下楊顒的批評意見的實際價值。諸葛丞相治理國家,精明有度,“撫百姓,約官職,從職製,開誠心,布公道”的政績和“夙夜憂歎”、“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的憂國至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實屬可嘉可羨。但他的巨細無遺,事必躬親,以至對下屬事務有些包辦代替的工作方法,卻並不可取。誠如楊顒所言,“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諸葛亮作為一國的丞相,最基本的職責是運籌謀劃,操持大計,總攬全局;而他竟至親校簿書,流汗終日,這確是使不得的。
就一個人來說,時間與精力畢竟是一個常數。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誰也沒有辦法同時騎兩匹馬。假如硬要勉為其難,本末兼顧,細大不捐,且不說這會直接影響經邦治國的大局,沒能充分發揮其高級指揮員應有的作用;單就健康與精力來講,也難以承受那過重的負擔,其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史載,有一次,漢文帝問政於群臣,左丞相陳平答道:“陛下如果若問一年斷獄幾何,可以專找廷尉;要想了解一年收糧多少,應該谘之內史。至於丞相的職責,則是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所謂為政之道,陳平認為,最關緊要的就是必須明確上下責任,做到權責分明,各司其職。這番話,即使在今天,對我們也是頗有教益的。
領導科學告訴我們,作為高層的領導,既要按照所轄地區的現實基礎和環境條件,統籌全局,正確決定每一時期的工作重心、工作秩序;同時,還要善於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對全局起決定作用的最重要的環節。凡屬應由下屬來幹的事,就應放心放手地交付下屬去做,不能“越俎代庖”,包攬一切。否則,就會陷入辛辛苦苦、忙忙碌碌的事務主義,既浪費了領導的寶貴時間和精力,又會助長下屬的依賴性;反過來,更加重了自己的負擔。科學的領導者,應該善於分清主次,正確處理事關全局的根本性工作與具體事務的關係。隻有那些忙忙碌碌的事務主義者,才會不分輕重緩急,樣樣齊抓,事事全管,甚至顛倒主次,“大事用力不大,小事用力不小”,最後必然導致因小失大,玩忽職守的闕失。
當然,情況還要具體分析。即以諸葛丞相而言,世所公認,他絕非屬於那類陷入“芝麻堆裏”的事務主義者,而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善於統籌全局的卓越的戰略家。他曾含淚訴說:“我不是不知道超脫一些好,但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像我那樣盡心竭力啊!”耿耿赤心可鑒,我們應該略跡原情,予以充分的理解。但是,也不能不看到,正是由於這樣,他便巨細無遺,事必躬親,以致過度操勞,心力交瘁,最後事與願違,“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為後世留下了無邊的悵憾和深刻的教訓。
一千七百多年前,楊顒就提出了各司其職,上下不能相侵的科學主張,實屬難能可貴。今天看來,它對於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正確發揮領導作用,實施科學管理,仍有不容忽視的現實意義。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