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住命運的咽喉(1 / 1)

扼住命運的咽喉

馬克思有一句名言:

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

這些條件,實際上構成了每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結果,有的人際會風雲,因勢乘便,在順境中建功立業;有的人曆經磨難,勞形苦心,在逆境中展現奇才。這裏所說的逆境,表現是多種多樣的,或為遭讒毀、受打擊,或為疾病、傷殘、失戀,或為敗績、挫折、貧困,對於人才的成長,無疑都會起到壓抑與阻礙的作用。

比起逆境來,順境常能提供良好的條件、優越的環境,自然更有利於人才的成長。正如意大利詩人但丁所說的,白鬆的種子掉在英國的石頭縫裏,隻會長成很矮的小樹,但若是在南方肥沃的土地裏,它就能長成一棵大樹。所以,為了促進人才的成長,我們應當不遺餘力地為其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但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麵。實際上,如同生長在南方沃野裏的白鬆並非都能長成參天大樹一樣,有些人盡管生活在良好的條件、優越的環境之中,卻並沒有成才。相反的,倒是有許多身處逆境之中的人,奮發圖強,刻苦自勵,像烈火中的純鋼、怒雪裏的紅梅、暴風雨中的海燕,放射出奇異的光彩。

唐代詩人劉禹錫寫過一首五言律詩,說的正是這種情況:

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鷙禽。

出門有遠道,平野多層陰;

滅沒馳絕塞,振迅拂華林。

不因感衰節,安能激壯心!

像老驥在凜冽的朔風裏奮鬣疾馳,像鷙鳥迎著淩厲的秋霜展翅高飛,身處逆境中的雄才誌士,由於艱辛困苦的磨礪,更加激發了昂揚的鬥誌,奮力向前衝去。

原來,事物都有兩重性,環境和條件對於人才的成長也有兩重性。毛澤東說過:“在一定條件下,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的東西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人在安逸環境中,沒有什麼壓力,可以進退雍容,優遊歲月,如果自覺性、自製力不強,就會漸漸頹唐、鬆懈下去;而在逆境中由於抱有緊迫感、危機感,容易激發出堅韌的毅力和頑強的拚搏精神,從而發揮巨大的潛力,釋放出意想不到的能量。

正如一句諺語所講的:“人隻有在他被追趕的時候,才是跑得最快的。”一個人在正常的工作環境中,往往雜務從脞,諸事蝟集,抽不出空閑時間來學習和思考;可是,當身處逆境之後,社會交往活動顯著減少,沒有更多的事務需要應酬,這倒可以專心致誌地鑽研、探索,把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既定的目標上去。人們處於順境,特別是青雲直上之時,頭腦容易發熱,常會產生一些不切實際的欲望;可是遭受挫折後,客觀環境逼著你放棄各種空虛的幻想和盲目樂觀情緒,從而把主觀願望同客觀實際較好地結合起來,這些都是走向成功之路的必要條件。所謂“殷憂啟聖,多難興邦”、“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劉禹錫還寫過這樣一首七絕: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知春色嗾人狂!

這是一首富於形象化,而且含蘊著深刻哲理的好詩。意思是說,山明水淨的夜晚,寒霜降落,幾樹紅葉出現在淺黃色的秋林之間。登上高樓遠眺,那滿眼清涼蕭瑟的秋光使人清爽入骨,精神振奮;但是,你可知道,那千嬌百媚、姹紫嫣紅的春色卻會惹人迷亂發狂嗬!詩人把令人清醒的秋光和惹人迷亂的春色相比較,形象地說明了艱難的境遇使人頭腦清醒、意誌堅強,而舒適安逸的順境卻容易令人沉醉昏迷,消磨鬥誌,從而提出了一個逆境與順境在成才過程中的辯證關係問題。

當然,環境如何隻是一個客觀條件,決定性的因素還在於人的主觀能動性。猛虎當路,揮拳搏擊者有之,辟易驚退者有之,葬身虎口者亦有之。逆境能造就強者,也可以吞噬弱者。同是處身逆境之中,有人成才,有人卻由於缺乏明確的目標、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毅力,以致困惑、苦悶、迷惘,甚至悲觀絕望,喪失勇氣,自暴自棄。巴爾紮克說得好:“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於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

所以,逆境成才,盡管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但它是有條件的。套用一句成語,就是:你要成才嗎?那就應該是強者!我們可以用貝多芬的一句名言為本文作結束語: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這絕對辦不到。──生活是這樣美好,活他一千輩子吧!

(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