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著力 轉身時
現在,人們議論比較多的,是一些人跑官、要官,或者借汲引之名行其售官、鬻爵之實。其實,事物是複雜的,世間所呈現的矛盾總是多種多樣的。在用人問題上,也還存在著另外一種情況—比如,有些才智超群之人,由於無人發現、無人汲引,而長期“沒身草澤”、“沉居下僚”,這也並非極個別的現象。
當然,這在舊時代就更為普遍了。唐代詩人錢起有一句詩:“名宦無媒自古遲。”他是有感而發的,寥寥七個字,寄寓了詩人深沉的感慨。在舊社會,不知有多少人才由於無“媒”引薦,遲遲不得用世,最後竟懷瑾握瑜,鬱鬱以終。
古詩中表現這種內容的很多。有的是通過詠史的形式抒發個人的感慨,也就是借古人的酒杯澆自己的塊壘。像唐代詩人胡曾的《渭濱》:
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獨垂釣。
當時未入非熊兆,幾向斜陽歎白頭。
講的是傳說中的周文王姬昌拜訪薑子牙的故事:
周文王這天出去打獵,出發前卜了一卦。卦辭說:此行將有大收獲,獵取的不是熊也不是羆,而是一位賢師,他將輔佐君王治理天下。這就是所謂“非熊兆”了。文王當日趁著這個“兆頭”,驅車來到渭水之陽的磻溪,果然見到一位名叫薑子牙的隱士在那裏釣魚。奇怪的是:釣竿懸空,鉤上無餌。文王驚異,知道這是一位非凡之士,當即上前拜見,請他出山。薑子牙卻說:“你是出獵遊玩至此,並非專為訪賢而來。再說,我已是八十老朽,還能發揮什麼作用?”文王見他傲岸自恃,更覺得非同凡響,於是回去齋戒沐浴三日,然後帶著文武官員和車駕,專程再到磻溪。為文王的禮賢下士、求才若渴的精神所感動,薑子牙便隨他回宮,先後當了文王、武王兩朝的軍師,協助平定天下,建立西周,立下了不朽功勳。
詩的後麵兩句設的是反語,和杜牧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大體相似。這裏說的是,如果當時碰不上“非熊兆”這個機遇,那麼,薑子牙就隻能漁釣終生,披著滿頭白發,空對著斜陽哀歎不遇了。
還有一類詩歌,是采用借喻手法來講人才的機遇的。像宋代詩人梅堯臣的《使風船》:
清淮直上水連天,坐看高帆後複前。
自是乘風有遲速,不由人力愛爭先。
這是借用淮上帆船乘風行駛,說明客觀條件在人才成長中的關鍵作用。
清人筆記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某寒士屢試不第,潦倒鄉關,整日推磨作食。他的妻子感到沒臉見人,就嘲罵他沒有出息。他在深感愧赧之餘,便以石磨為題作詩一首,來為自己辯解:
但求心中正,何愁眼下遲。
得人輕著力,便是轉身時。
不料,四句短詩竟不脛而走,傳播得很廣。知縣看到以後,為之擊節稱賞。於是“輕輕著力”,予以破格拔擢,這個落魄書生也就從此“轉身”了。
這類故事,今天看來,也許沒有更大的價值。因為在人才的成長上,更多地有賴於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應過分強調客觀機遇的作用。但是,無數事實表明,由於社會條件、客觀因素的諸多限製,這種“輕著力”的工作,有時還確屬必要。有些人本來很有作為,隻是由於傳統偏見、習慣勢力作怪,不能脫穎而出。後來遇到那種有膽有識的當政者,敢於衝破束縛,力排眾議,說幾句公道話,果斷地加以拔擢,問題也就“輕輕地”解決了。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