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樹春深更著花
在幹部隊伍的新老交替中,許多老同誌響應黨中央的號召,以革命、建設的大局為重,主動退休離職,在個人進退問題上,表現出了磊落胸懷和高尚情操。離開工作崗位之後,絕大多數同誌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共產黨人、革命者有晚年而無閑年。他們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繼續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事業做貢獻。當然,也有一些同誌產生一種失落感、衰憊感。多年來忙碌、緊張慣了,一旦生活節奏鬆弛下來,在情緒、興趣、心理、行為等方麵一時還覺得不適應。這也是很自然的。
有些人不理解老同誌的心境,以為他們貪戀祿位,不想交權,實際上並非如此。老同誌戎馬倥傯、艱苦奮鬥幾十年,奪得了新中國誕生的偉大勝利,總想伸開膀子猛幹一場,沒想到十年動亂,不僅把大好光陰虛擲輕拋,而且,身心慘遭摧殘。待到重新站起來工作,已經瀕臨老境,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恰似古人所雲,“盼得河清身又老”,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難怪有些老同誌每念及此,總是感慨、留連,不能自已。這原是革命事業心、曆史責任感的一種體現。但是,話又說回來,“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新陳代謝畢竟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馳騁疆場,開基創業;而今,終竟“廉頗老矣”。所以,到站下車,適時交班,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退離領導崗位,並非退出了革命事業。正如中央領導同誌提出的,離休對老同誌來說,不是革命生活的結束,而是開始了一個“參加革命”的新階段。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寫過這樣一首詩:
人誰不願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倏然。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
這是一首贈答詩。開頭四句以敘家常的口吻,形象化地描寫了人老的形態;中間四句承上啟下,談到老人保重身體的需要和閱曆豐富的優勢;最後四句說:我們活了六七十歲,細想起來也是幸事,再往後就更可以自在安適,無拘無束了。且不要說太陽沉山,天已向晚,晚霞光芒四射,還是能夠照徹天宇的。字裏行間,既含慰解,又有勉勵,充滿了樂觀進取精神。
現代科學證明,人的壽命正隨著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而逐漸增長。過去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可是在今天,活過八十、九十,是頗為平常的事。有人把人的整個生命曆程劃分為三個階段:二十歲之前,為長知識、長身體的時期;二十歲至六十歲,為貢獻社會、創業進取時期;六十歲之後,開辟了“發揮餘熱”的第二個黃金時期。過去由於曆史原因,許多學有專長的同誌沒有條件從事自己的專業,有的即使處在專業的崗位上,也不能集中精力做學問,搞研究;而退休之後情況就不同了,既擺脫了繁雜的行政事務,又掙脫了人際關係的幹擾,可以潛心研討學術課題,專心致誌著書立說。對於這些知識分子來說,可以說,這是一個從事專業、實現理想、回歸自我的絕好機會。退一步講,即使沒有專長,也仍然能夠隨心所欲地從事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業,參加各種有益的活動。總之,完全是可以有一番新的作為的。而且,這段時間並不短,少則十幾年、二十年,多則可以達到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