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古代,許多重要的功業、偉大的成就也同樣可以在老年階段完成。春秋時期的兵家孫武,退休之後寫出了震古爍今的名著《孫子兵法》;唐代大政治家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十漸不克終疏》等資政名篇,也是寫在當了散官之後;明代的偉大醫學家李時珍,花甲之年寫成了《本草綱目》。至於近現代,這種事例更是不勝枚舉。偉大的思想家恩格斯,是在七十多歲,又掌握了兩門外語;黑人作家杜波依斯,九十三高齡寫成了《黑色的火焰》三部曲。
據某些心理測定,六十左右歲的人智商並不亞於中年人。大腦存儲的知識,總是隨著歲月的增加而增加。就智力效應來說,專心致誌的老年人往往要比欲望無窮、忙亂分心的中青年人略高一些。一般地說,屆臨退休年齡的人,絕大多數還都處於智力“充實時代”和智力發展的第二個“黃金時代”。特別是人到老年,由於閱曆豐富,兼備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政治上比較成熟,更易於掌握知人論世、安身立命的主動權,可以少走許多彎路。
我們認為,所謂老,應該是一個由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以及哲學等多種學科構成的綜合性概念。因此,看一個人老或未老,年齡固然是主要因素,但並非唯一的因素,這裏還有個精神狀態、思想風貌以及更高層次的世界觀問題。“蒼龍日暮還得雨,老樹春深更著花。”顧炎武的這兩句詩,堪資作為退出第一線的老同誌的座右銘。
寫完上述文字,意猶未盡,率成《老將行》七絕六首,以足成之:
弱歲早將心許國,忠懷長似水流東。
寒操勁節黃昏頌,一事當前念黨風。
戎馬馳驅憶少年,天涯萬裏闖風煙。
騰驤駿驥休言嫩,重擔原須早上肩。
老去心勞誌益堅,中華偉業總情牽。
眼中才駿胸中策,遠慮深謀意萬千。
飛絮蒙蒙綠掩紅,一年春又去匆匆。
高懷自不傷花落,化作香泥沃稚鬆。
漫道風華遜壯時,深長閱曆擅哲思。
關心常是新生代,廣廈原需萬木支。
鐵骨丹心不老鬆,滿山新秀競淩空。
一腔熱望拳拳意,盡在凝眸頷首中。
(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