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在做人(1 / 1)

功在做人

有些同誌往往把科教興國片麵地理解為技術興國,這是一個很大的認識誤區。科學、教育與技術的差別是很明顯的,這裏隻談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人文社會科學在科教與技術方麵所起的作用有著顯著的差異。

其實,單從技術操作層麵上講,在從科學轉化為技術、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整個過程中,人文社會科學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要言之,一曰導向,二曰支撐。譬如,我們講經濟、管理,必然要涉及到怎樣進行資源配置、怎樣生產、誰來生產、什麼時間生產、為誰生產、生產多少、怎樣銷售、如何搞好售後服務、產品利潤如何分配等等問題。這些問題的探討與解決,哪一點能夠離開人文社會科學呢?單講技術操作,單純依靠自然科學,恐怕是無能為力的。

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

科學雖然偉大,但它隻能回答“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應當如何”的價值目標,卻在它的視野和職能的範圍之外。

這裏的“科學”顯然是指自然科學。近些年,我們國家一直在推行素質教育,這對於社會的進步,民族的振興,綜合國力的發展,無疑是至關重要的。推行素質教育,就要仰賴人文社會科學。還是愛因斯坦講得對:

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學生可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社會倫理準則)有所理解並產生熱烈的感情,卻是最基本的。

現代科學技術紛繁萬端,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到每一個人都能全麵掌握;但是,人文社會科學的素養卻是每個人都不可或缺的,因為它直接關係到人們健康的成長和前進的方向。美國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說,人的成功,隻有百分之十五是建立在技術上,其餘的依賴於人文工程。沒有科學知識、科學技能的傳授,隻是著眼於德行的培植和信仰的形成,固然稱不上現代的、真正的教育;但是,如果缺乏人文素質的教育,隻是傳授知識,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功能,簡言之,在於做人,在於塑造人的靈魂。為此,台灣淡江大學索性就以“功在做人”作為自己的校訓,這是有深刻寄意的。當代著名學者王向峰有詩雲:

興庠施教業多門,大旨功歸在立人。

未染素絲悲墨子,德馨孟母幾擇鄰。

記得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一位學者說過,從整體上說,城市規劃界人士對於曆史文化的保護,不如所謂“文化人”、人文知識分子、作家、藝術家那麼敏感。這和規劃界人士大都是工程專業背景有關。這裏絕對沒有貶斥工程專業的意味,隻是談一種社會分工所帶來的職業敏感或職業習慣。一般地說,從事建築、工程的專業人員,對單體建築工程的藝術感覺比較強,藝術要求也比較自覺,而對城市整體文化環境,對城市曆史文化背景往往認識不足。這不應歸咎於某一社會群體自身,而是和我們的教育體製、我們的領導工作重心長時期忽視人文社會科學有直接關係。

其後果,是造成了現代化進程中有些學術領域隻重視技術理性、工具理性,而忽略價值理性的偏向,致使一些學人視野不開闊,知識麵狹窄,對社會現實問題淡漠,缺乏人文關懷與擔當意識。在他們的心目中,隻有有效或無效、適當或不適當、經濟或浪費之別,而無價值高下之分,抹殺了思想、理論的客觀性。這對於整個人才隊伍,特別是青年一代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