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引發的反思(2 / 2)

從“吃一塹長一智”的角度來看問題,這次尷尬的出現,也許是一件好事。它暴露了當前社會發展、智力開發、人才培養中的一些偏頗,應該引起當權者和上層人士的一些反思。從一定意義上說,這種令人尷尬局麵的出現帶有一定的必然性,—它是我國長期以來忽視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直接後果。近些年來,人們普遍叫喊國民素質低下,傳統文化斷層,究其根源,片麵強調技術理性、工具理性,長期忽視人文科學,該是一個重要原因。針對近期發生的一些事件,著名學者王向峰有詩雲:

分工精細不趨同,器使因材運始通。

已是天人成一體,兩科融彙始從容。

我覺得,當下起碼應該反思這樣幾個問題:

其一,從發展戰略來說,在從科學轉化為技術、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整個過程中,人文社會科學起著導向與支撐作用。所謂“科學興國”就應該體現這一點。因為科學裏同時包含著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雙重內涵。可是,由於許多人把科學興國等同於技術興國,結果隻重視技術的作用,而忽略了科學,特別是人文科學的極端重要性。上個世紀以來,在西方許多國家,杜威的工具主義(否定思想、理論的客觀性與價值)曾經產生過很大的衝擊力,致使工具理性、技術理性大行其時,而價值理性卻遭受不應有的忽視。今天,我們應該以此為戒。

其二,從實際工作來說,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片麵理解,加上幹部考核中出現的唯GDP馬首是瞻的弊端,致使許多人隻重視眼前看得見的效果,修馬路、建廠房、抓項目,而對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見效的科學、教育、文化則不肯投入足夠的力量。

其三,從用人來說,有個因材器使、用其所長問題。像清華這樣的名校,請出一位大科學家來當校長,是絕對必要的;當然,又不是任何一位大科學家都能當此重任。

當年,美國製造原子彈原是愛因斯坦提議的,由他來擔任“曼哈頓工程”的總負責人,似乎是天經地義。但是,美國政府卻偏偏選中了奧本·海默這個二流物理學家來擔任這個要職。原因在於,奧本·海默具有知識麵廣、善於團結人、組織能力強等特點,—這是這項巨大工程的組織領導者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幾年後原子彈成功地爆炸了,證明這個人選非常合適。

這一切,都說明知人善任、因材器使是何等重要!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