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師爺的飯碗”(1 / 2)

“祖師爺的飯碗”

人們一定以為,那位被譽為“環球獨一青衣”和位列“四大名旦”之首的梅蘭芳,是一個有獨特的稟賦、非凡的天資的人。實際上並非如此。據他的姑母回憶:在他八歲的時候,家裏把名小生朱素雲的哥哥請來,替他說戲。那時一般開蒙的戲,無非是《二進宮》、《三娘教子》一類老腔老調的簡單的玩意兒。誰知,四句老腔,教了多時,還不能上口。朱先生見他進步太慢,認為這孩子學藝沒有希望,就對他說:“祖師爺沒給你飯碗!”一賭氣,再也不來了。梅蘭芳成名以後,有一天他們又在後台見麵,朱先生很不好意思地對他說:“我那時真是有眼不識泰山!”而梅蘭芳卻笑著答道:“我受您的益處太大了,要不是挨您這一頓罵,我還不懂得發憤苦學呢。”

的確,梅蘭芳的成功是從苦學苦練中獲得的。《藝苑趣談錄》記述了兩則十分感人的軼聞:在梅家早年的書房中,有一個小號的紹興酒壇子橫放在木架上。初來的客人誰也不曉得它有什麼用處。原來,是梅蘭芳練嗓子用的。他每天除了堅持早晨出外溜彎、吊嗓子外,白天也要在家裏提高調門,反複練習唱腔和道白。為了不擾亂鄰居的安寧,便站在木架前對著壇子口練,數十年如一日。即使到了名滿寰宇,演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也還堅持從難從嚴要求自己,一刻也不放鬆藝術的訓練。

另一件事是,梅劇團1951年到武漢演出《抗金兵》,他扮演梁紅玉。這出戲中韓世忠與金兀術水戰一場,梁紅玉照例要親自擂鼓助戰,增加戰鬥氣氛。他考慮到自己已經多年未演此戲,怕打起鼓來不能均勻、有力,便事先抓緊時間練習。可是,下榻的交際處,客人很多,如果把堂鼓抬進來練習,一定吵得四鄰不安。於是,就拿自己的大腿當堂鼓,天天堅持猛擊,結果,大腿上被鼓槌打出了兩塊銅錢大小的青斑。

梅蘭芳常說:“我是個笨拙的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我的學藝過程與一般藝人並沒有什麼兩樣。我不知道取巧,也不會抄近路。我不喜歡一些頌揚的話。幾十年來,一貫地依靠著我那許多師友們很不客氣地指出我的缺點,使我能夠及時糾正與改善。”

古往今來,無數事實反複證明了:勤奮是成功的秘訣。華羅庚講得好:“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魯迅也說:“偉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的人,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即使是所謂“神童”、天才,也絕不例外。

明代主編過《永樂大典》的解縉,自小就有超人的智慧。但他的本領主要是靠勤學苦練得來的。他小時家境貧賽,除了讀書,還得幹大量家務。但他善於安排時間,幹活時腦子也不歇閑,總是用來吟詩作對,長期堅持,從不間斷。一天早晨,他正在掃地,門外有人向他詢問“董郎中”(醫生)的住處,他隨口答道:“一路往前去,轉彎卻向東。粉牆書大字,便是董郎中。”掃完地後,去揭雞籠,又高吟道:“淨掃堂前地,輕移籠內雞。”他父親聽了說:“幹活時候,吟什麼詩!”解縉緊接著續成了後兩句:“分明是說話,卻道我吟詩。”盡管這些詩句的確是通俗如話,沒有多少詩味,但由於堅持經常練習,對於他掌握成章造句、對仗押韻,培養迅速反應事物的能力,大有幫助。他後來之所以能夠成為著名學者和詩人,同這種勤學苦練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