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之,倚仗著固有的天資,後天努力跟不上去,天才的火花也會逐漸熄滅。宋代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記述過一個叫方仲永的人,五歲時,“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當他的“神童”名聲播揚鄉裏之後,每日求見者車馬盈門,有些豪富人家重金迎請。其父見有利可圖,便成天帶著他走鄉串寨,到處表演,而不讓他坐下來讀書深造。結果,長大後同一般小夥子沒有什麼區別了。
現代科學從生理化學和高級神經活動的物質角度,證實確實有某些兒童天資穎悟,才能特異,智商遠遠超過普通兒童。但是,天資並不等於現實的智力水平,它隻是給這些特異的兒童提供了學習和實踐的優越的物質條件。如果失去後天的培養,缺少本人的艱苦努力,任何天才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歌德說過:“天才在於勤奮。”愛迪生是一位天才,可是當人們讚揚他的“發明天才”,誇他有“滿腦袋的靈感”時,他卻說:“天才嗎,那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湊合起來的。”日本教育學家木村久一說:“從種種事實來看,天才還是庸才,與其說是由先天的遺傳、稟賦等因素所決定的,莫如說是由後天的環境影響和教育等因素所決定的。”這個道理,連封建時代的一些清醒的智者都懂得。當群臣稱讚康熙皇帝知識淵博,“由天授,非人力”的時候,康熙駁斥道:“你們這樣稱讚我,卻恰恰否定了我勤學的優點。雖古聖人,豈有生來即無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學習而成。”他自己正是通過勤奮自學,掌握了天文、曆算、西方的解剖學及拉丁文等新鮮知識。
勤奮學習,刻苦實踐,是成功的基礎,是獲取知識、增長才幹的根本途徑。所以,唐代詩人李群玉在《勸人廬山讀書》一詩中寫道:
憐君少雋利如鋒,氣爽神清刻骨聰。
片玉苦磨唯轉瑩,莫辭雲水入廬峰。
詩意是說:他非常惜愛你年少聰慧,才思雋利,絕頂聰明。但你就像一塊未經琢磨的璞玉一樣,功夫還不到家。隻有經過刻苦的磨礪,才能成為晶瑩美好的寶玉。希望你趕緊去廬山求學,不要因為雲水阻隔、道路遙遠而放棄這寶貴的機會。詩人以生動、優美的比喻,說明一種成才的道理:即使天資穎悟的人,也要經過勤奮學習刻苦磨煉,才能成為有用的人才。
(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