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
何乃貪榮者,斯言如不聞?
可憐八九十,齒墮雙眸昏。
朝露貪名利,夕陽憂子孫,
掛冠顧翠緌,懸車惜朱輪。
金章腰不勝,傴僂入君門。
誰不愛富貴?誰不戀君恩?
年高須告老,名遂合退身。
少時共嗤誚,晚歲多因循。
賢哉漢二疏,彼獨是何人?
寂寞東門路,無人繼去塵!
詩有四層含義。第一層是講禮法明文規定七十致仕;第二層批評有些人貪榮戀棧,對此規定置若罔聞;第三層講:愛富貴、戀君恩,乃人之常情,但是,年高告退原是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怎麼年輕時都譏誚別人貪戀祿位,而現在輪到自己頭上卻因循猶豫呢?第四層借歌頌漢代疏廣、疏受叔侄主動辭職歸田的嘉行,慨歎現時缺乏這樣精神,結語十分冷雋。
另據宋人筆記,唐憲宗元和四年,刺史韋丹以《思歸寄東林澈上人》為題寫了一首詩:
王事紛紛無暇日,浮生冉冉隻如雲。
已為平子歸休計,五老岩前必共聞。
“平子”,即東漢著名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官拜侍中。因受宦官讒毀,他作《思玄賦》以宣寄情誌,其中有“悲離居之勞心兮,情悄悄而思歸”的詞句。韋丹詩的大意是:整天勤勞王事,世事紛亂如雲,我已做了歸休的打算,你在廬山當會聞知的。
但詩僧靈澈並不相信這是真話,因而戲作答詩:
年老心閑無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
事實上,韋丹的話也真的沒有兌現。可見,舊時代一些滿口忠君報國、居仁行義的士大夫,言行是並不一致的。
今天,在幹部隊伍新老交替中,許多老同誌主動辭職休致,完全不同於舊式官宦的消極退隱,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身居富貴,能知止足”,而是著眼於國家的前途、命運和共產主義的千秋偉業,建立在黨性原則和高度自覺的基礎之上。當年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聶榮臻、劉伯承同誌在《辭職申請書》上寫道:
我們共產黨人要為人民謀利益,不為自己謀私利。人老了,就要主動讓位,這應該成為一種製度,使各級領導班子逐步年輕化,使我們的隊伍永遠朝氣蓬勃,使國家的政治生活更加民主健全。
這充分表現了老一輩革命者的廣闊胸懷和高尚情操。而他們所提出的到了年齡就應退休,“這應該成為一種製度”的建議,尤為可貴。改革開放以來,從國家到地方,也正是這樣做的。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