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展蓮華皕四盤
——王向峰《四季感懷》組詩欣賞
向峰先生最近完成了一項重要的文學工程,他以五言絕句形式寫了一組《四季感懷》詩—春夏秋冬各為六十,共二百四十首,珠聯璧合,洋洋大觀。反複吟賞之餘,我隨時記下了一些觀感。
五言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鍾嶸《詩品》中說:“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五言詩最先產生於民間,經曆了民間歌謠—樂府歌辭—文人五言詩這樣一個長期的演進過程。雖然早在《詩經》中就有“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之句,但一直到漢魏六朝,詩作才以五言為主,原先大都是四言形式。真正成型大約是在西漢時期,到了東漢末季趨於成熟,可以《古詩十九首》為其標誌。其中尤以五言絕句最為出色當行,寥寥二十個字,就能描繪出清新、雋美的畫圖,傳達出種種真切、動人的情思,以少勝多,以簡馭繁,因而為曆代詩人和讀者所喜愛。
王向峰教授以美學家名世,是國內的知名學者和文學評論家;同時,他也是出色的作家和詩人,多年來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隨筆等各體文學作品。作為一位詩人,他於舊體、新體,近體、古體各擅勝場;但像這次這樣集中書寫二百四十首五言絕句組詩,尚屬首次。其實,翻開一部中國詩史我們就會發現,真正以五絕形式大量書寫同一題目的,原本就是不多見的。即以唐代詩人論,王維有《輞川集》二十首;李白有《秋浦歌》十四首,李賀有《馬詩二十三首》,最多的是錢起,有《江行》五絕百首。唐代有《子夜四時歌》文體,分春歌、夏歌、秋歌、冬歌,王翰、郭元振、李白、陸龜蒙都是作手,但最多的也隻有六首。而向峰先生竟然一口氣寫了二百四十首,真是令人嘖嘖稱羨。而且,質量也很高。清人沈德潛在《說詩晬語》中曾經說過:“五言絕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蘇州之古淡,並入化境。”我不敢說,向峰先生的五絕已經達到了王維、李白、韋應物的水準;但做出如下結論:以其鮮明的特色、嫻熟的功力,自立於傳統詩詞之林,當非溢譽。
下麵,我想就有關特點作具體的分析:
一、整體上看,詩作不以文辭華美取勝,也不想用強烈的語言張力去打動讀者;而是從容把筆,淡處著墨,閑中見情致、見學識、見功力,顯現出一種格調清新、渾然天成的整體美。下筆平易,而用意精深;質樸平淡,而詩味濃鬱。它的美,在神而不在貌,不借助於外在的華彩,端賴於詩人的心性與所狀寫的景物的內在融通。這些絕句,有的直截、明快,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輕鬆愉悅,有的淒婉蒼涼,風格不一,而從自然中見韻味,悠揚的意蘊、綿渺的情懷包孕在心境澄明的幽思遐想之中,則並無二致。這裏隨手錄下幾首:如《垂柳》:“垂柳拂溪水,終朝惹恨長。一宵留夏夢,無憾對秋霜。”《秋思》:“西風搖落處,悵楚動離思,收取非非想,燈前賦小詩。”《秋雁》:“秋雁衡陽去,空留泥爪痕;明年歸故地,舊跡幾絲存?”都是語句衝淡,而寄懷悠遠的。
二、作者善於從生活中揀取素材,去狀寫悠遠的意境和幽深的意蘊。普通情景到了他的筆下,就有深邃的意味。像那首《秋池》:“秋池明似鏡,蕭索水無波,橫臥殘荷影,情牽夏夢多。”本來寫的是秋景,卻“情牽夏夢”,蕭瑟中憶念繁華,流露出詩人對美好景物的珍惜與流連,極有情致。古有“一字落下,而境界全出”之說,此詩足以當之。李商隱有一首五絕,寫他亡妻病故之後,他在散關遇雪:“劍外從軍遠,無家與寄衣。散關三尺雪,回夢舊鴛機。”一個“舊”字,帶起無邊懷想,讀了同樣令人歎惋不已。劉熙載在《藝概》中說:“五絕無閑字易,有餘味難。”確乎如此。再看向峰先生的《秋波》五絕:“素女心窗淨,清柔隱秘思;伊人湄涘阻,竟有望穿時。”作者另出新裁,透過“素女心窗”,去窺探“溫柔隱秘”;又由“隱秘”,聯想到“望穿了盈盈秋水”和“伊人宛在水之湄”的古意,真是妙緒聯翩。《釣客》:“池水牽心力,唯觀釣餌漂,置身雖世外,功利卻難拋。”一般都認為,垂釣是心神最放鬆、完全拋卻世俗功利的消閑活動;可是,詩人在這裏竟能陡然翻出新意:“置身雖世外,功利卻難拋。”是呀,誰說其中沒有功利追求啊!至於古代的“海上釣鼇客”、“隻釣王侯不釣魚”,就更不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