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讀中,作者堅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以開闊的視野,博大的胸襟,觀照一百多年來西方與中國關於馬克思研究(主要是早期馬克思研究)的整體形勢,充分吸收與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時,鮮明地發揮個人的創見,對《手稿》中有關美學的諸多論述,逐一作翔實而係統的闡釋。就中處理好《手稿》與整個馬克思著作的聯係,馬克思主義與“德國古典哲學”、古典經濟學、“西馬”以及中國當代美學研究的關係,橫向方麵統籌觀照經濟學、哲學、美學、文藝學、思維學的聯結,縱向方麵打通美學史、藝術史以及中西學人關於美學研究重點論述的路徑,旁征博引,融會貫通。解讀中引用的經史典籍、詩詞文賦、文藝理論、小說、戲劇、音樂、歌謠、神話傳說、電影、繪畫、雕塑,以至報章雜誌等方麵的資料,不下數百種,真是豐贍、淵博得很。
從一定意義上說,解讀本身,也是一種審美主體受審美對象的激發而產生的精神活動。它能讓人們喜愛到什麼程度,取決於它提供給人們由賞讀而獲得的自我享受的豐富程度。當前,有些學術著作,或自矜以立異,或食洋而不化,文字艱澀難懂,佶屈聱牙。而這部《〈手稿〉的美學解讀》由於是在講稿基礎上整理而成的,所以,思路清晰、暢達,語言活潑生動,很少“學究氣”和蹩腳的語句表述,多數章節明白如話。這樣,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就展開了一個可供人鑒賞的空間,人們通過文本閱讀,既對其中所蘊涵的精神內涵有所領悟,接受了教化,提高了認識,同時又獲得一種審美的享受。
三
向峰先生十分推重馬克思“在研究問題時所顯示的實踐性的原則,現實的態度,時代性精神”,認為這對美學和文藝理論的建設與發展,更具有突出的意義。我們注意到,他在《手稿》的解讀中,同樣堅守了這一原則。因此,這部理論著作的完成,不僅對於認識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本質及其理論基礎具有深遠的意義,而且,狹義地說為現實生活中的審美教育與藝術實踐,推進社會主義審美文化建設,廣義地說為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人的全麵發展,既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又可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而就讀者自身來說,則如向峰先生所言,“可以開發人的多方麵的智慧,尤其是在哲學、美學、思維學方麵的意義更大”,它會引導我們思考許許多多重大的課題。篇幅所限,這裏我隻想就本文開始時議及的經濟社會發展與審美感受的關係略加展開地談一些體會。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社會生活中的消費需求、消費結構也在發生顯著的變化,突出地表現為經濟活動與審美需求交互作用、相互促進。其結果,是機遇伴隨著挑戰,效益與風險並存,具有兩重性、多麵性。一方麵是大量的人文因素正在向經濟活動中滲透,人們的生產、交換活動和物質產品中增添了更多的審美文化信息—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文化賦值”;由於審美需求在消費活動中的日益凸顯,必將有力地推進物質產品特別是商品的個性化、多樣化,擴展其更大的選擇餘地。另一方麵,文化消費與市場運作緊密結合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如果缺乏必要的法製與教育手段,商品化的資本邏輯將會日益顯著地彌漫於影像、廣告、報刊以至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藝術將失去其固有的高雅品格,而淪為日常生活中的消費品。特別是電腦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鋪天蓋地,在給人們帶來極大方便,可以恣意獲取信息資源的同時,也會使人們麵臨著主體性的被控與喪失,網絡關係取代人際關係,產生情感冷淡、個性孤僻、心理緊張等生存方式、文化心理方麵的危機。
這種局麵的出現,為我們提出了一係列嶄新的尖銳的課題。諸如,我們如何應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進程中所麵臨的世界多種文化融合、社會大眾文化勃興、感性娛樂泛濫、藝術商品化、網絡異化的趨勢?如何以開闊的視野和清醒的頭腦,準確地分析、判斷這種局麵所帶來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如何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防止重蹈西方發達國家那種經濟富裕、精神空虛的覆轍,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從而進入經濟上富裕同時又是社會和諧、藝術化生存的新境界?重溫馬克思《手稿》中的精辟論述,認真領會《〈手稿〉的美學解讀》中所闡發的妙緒哲思,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有益的啟迪和科學的答案。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