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筆從容寫畫師(1 / 3)

史筆從容寫畫師

華君武先生是德高望重、深受廣大讀者愛戴的漫畫大家。上世紀90年代初,他到沈陽來,我有幸陪同他觀看了兩場足球賽。漸漸熟識了之後,在餐桌上,大家嘮起了他的漫畫。年紀大一些的誇讚他的《磨好刀再殺》,說這幅40年代的代表作,塑造了蔣介石的漫畫形象:穿著一身美國大兵服裝,光頭殼、高顴骨、小胡子,眼裏射著凶光,太陽穴上貼著一塊小小的四方形的黑色膏藥,既突出其混跡於舊上海的身份、特色,又暗示他天天打敗仗無時無刻不在頭痛。而在場的年輕人則說,最有趣味的是諷刺80年代買什麼東西都要搭配:一個老頭兒手裏拎著蔬菜,背上還馱著個人,嘴裏叨咕著:“買點青菜,店裏非搭配一個經理不可。”

我告訴華先生:我是他的“鐵杆粉絲”,逢畫必看,一幅不漏。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內部諷刺畫,大多刊發在《光明日報 東風》副刊上。《科學分工》—兩個人吹笛子,一個人按眼兒,一個人吹;《誤人青春—送給離題萬裏的發言》;《曹雪芹提抗議》;還有一幅是諷刺戒煙的,一個人把煙鬥從樓上扔下去,立刻就後悔了,飛快地跑到樓下,又把煙鬥接住了。“構思太巧妙了,虧您想得出來。”先生笑說,這是依據延安時期的一個真人實事,隻不過為了增強效果,把山下改成了樓下。

此後,懷著對華老的敬重與關心,對於他的創作及其身體健康狀況十分關注。今年六月份,聽到華老撒手塵寰的噩耗,悲痛之餘,醞釀寫一篇悼念的文字。恰好這時接到友人王毅人先生的《華君武傳》—由傳主直接授權的第一部翔實記錄這位著名漫畫家、美術活動家的人生曆程和藝術創作道路的傳記,遂日夕捧讀,聊寄哀思。毅人先生是一位資深的新聞工作者,也是一位學養深厚、興趣廣泛、文筆老到的散文作家。像華君武的漫畫構思奇特、經常別出心裁而且富有民族特色一樣,這部傳記文風質樸,語言精練,寫法上卻很別致,有一些可說是開創性的嚐試。

鑒於傳主是一位藝術名家,以創作漫畫為終身職守,因而,在整部傳記中,作者始終抓住漫畫這條主線。不是泛泛地寫他的青少年生活,而是凸顯其藝術成長之路的社會文化環境;作者寫無錫、杭州、上海,都著眼於與漫畫息息相關的人和事,意在反映傳主初識漫畫、喜愛漫畫並終身以之的奮鬥曆程。作者以艱苦的戰爭環境和諸多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描述傳主的藝術生涯、創作實踐,及其同美術界人士的相濡以沫、友情交往。

由於這位漫畫大家的藝術曆程長、活動範圍廣,特別是他在美術界的特殊地位,傳記作者在敘述他的生平及藝術實踐中,幾乎涉及國內所有的知名漫畫家,其他如齊白石、吳作人、劉開渠、李可染、關山月、傅抱石、葉淺予、黃胄等美術界的泰鬥,或師或友,亦師亦友,都有廣泛的過從,結下了深厚情誼;傳記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珍貴的信息,包括各種重要的藝術、學術活動,以及許許多多有趣的掌故、軼聞。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這部傳記不僅是華君武個人的藝術創作史,實際上也是近百年來中國漫畫界以至整個畫壇的藝術發展史。

華君武先生一貫強調畫品與人品的統一,他的整個一生都是把作畫與立人結合在一起的。因而,傳記作者在描寫漫畫家的成長過程中,采取雙線並進、交相映襯的手法。一條線記述了畫家技藝上發展進步的曆程,另一條線反映了他的思想境界、精神風貌、胸襟懷抱、價值取向,二者交融互滲,相輔相成,齊頭並進。書中記述華先生的藝術發展史,大體上劃分七個階段,整個用漫畫創作貫穿起來,每個階段都突出一兩方麵重點,如杭州起步;上海啟蒙;延安走上大眾化、民族化之路;哈爾濱“投出匕首”;首都北京的“燈下春秋”與畫苑群星薈萃、百花齊放;“文革”十年輟筆;新的曆史時期在多種內容、形式方麵飛躍發展。看似在敘述藝術實踐,實際上每個段落中都貫穿著、展現著漫畫家的人生觀、價值觀、藝術觀。通過作者提供的大量事實、細節、場麵,漫畫家的精神風貌、思想境界、品格修養,曆曆在目,一覽無餘。

在藝術手法上,這部傳記有許多特點。

其一,為了表現畫家個體的成長同我國的漫畫事業的發展緊密結合,為了表現傳主繪畫技藝的提高與思想品德修養的增進緊密結合,作者巧妙地抓住一個關節點,那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漫畫資源。作者從漫畫家兩千多幅作品中選取了二百多幅,穿插到全書的各個章節中去,借助漫畫作品的畫麵解讀與背景介紹,隨時昭示著藝術家的心路曆程與精神世界。這樣,一個個富有思想內涵的感性畫麵所透出的信息與意向,就要比抽象的概念更有說服力、感染力,也更具廣度和深度。同時,也使傳記圖文並茂,生動鮮活,賞心悅目。應該說,這種設計,這種手法,是很高明、很絕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