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筆從容寫畫師(3 / 3)

他說:

葉老過獎了。我不太同意大師的提法。因為大師一個國家隻能有幾個人,我也不夠大師的條件。時下大師成風,阿貓、阿狗都可算大師,大師提濫了。我看不如用“漫畫大家”的提法更恰當。

後來,還曾給一位稱他為“幽默大師”的畫家朋友寄信,說:

用了幽默大師就有點兒不幽默了。大師不是帽子,不是議價,不是奉承,大師是很少的,甚至現在還沒有出現。可惜在我們社會上已經不值錢了,隨便就可以給別人以大師美稱。你是搞漫畫的,應該對這種現象加以針砭。

表現得十分清醒,低調,客觀。

華老在生命途程的最後30年裏,除了畫畫,還經常做一件自認是十分重要的事,就是反複道歉。“文革”中他遭受過殘酷的批鬥,而在“左”風盛熾的年月,他也曾以漫畫形式傷害過一些同誌和朋友,像胡風、丁玲、艾青、蕭乾等。30年間,有人統計過,他在各種場合至少公開道歉過30次。每次舉辦畫展,老人都要結合創作實踐進行反思,悔恨自己不該“皂白不分”,對那些被錯誤批判的同誌“落井下石”。他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在曆史麵前對自己做過的錯事承擔責任。對於文化名人是如此,對於普通民眾也不例外。

2000年,他到山東參加一個展覽,會後執意要去曲阜陳莊。原來,當年他曾在那裏搞過“四清”。一位生產大隊長因為多喝了一碗片兒湯被定性為“多吃多占”,受到了批判、撤職。這件事他始終記在心上,堅持要找到當事人當麵道歉。在場的好多人都加以勸阻;有的說,這個大隊長年齡比您還大,估計早已不在人世了。但華老表示,即便本人不在了,也要向他的後人道歉。最後,還是冒著大雨來到陳莊,幸好這位九十多歲的老人還健在。當人們看到八十五高齡的大畫家真誠地向老農民賠禮道歉的情景,無不為之感動。

於今,哲人其萎。我們真應該感謝毅人先生能在華老生前完成這部成功的力作,不僅記述了傳主以其高山仰止的藝術成就為時代樹起了一座豐碑,而且,生動地展現了這位偉大藝術家光彩照人的形象。

特別是,作為傳記作家,毅人先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認真、嚴謹的寫作態度,尤其值得稱道。傳記寫作,本身就是述史。我國史學一向有重視史德、忠於史事、秉筆直書的優良傳統。毅人先生本著對曆史、對社會、對後世負責的精神。堅持實事求是,下筆時言必有據,鄭重以出。從《後記》中得知,為了充分占有素材、掌握資料,他從2003年開始,隻要有機會到北京,總要抽出時間到華老家和他敘談,每次都在三個小時左右。他按照傳記的大體設計,事先擬訂了十幾個專題,每一次交談都圍繞著一個專題進行,前後用了三年多時間,長談了二十多次,光是采訪記錄就有六七本,還有十幾盤錄音帶。同時,他又找到熟悉華老的大批知名畫家進行采訪。此外,他每到一個地方,都要找書店、圖書館購置、搜集有關華老的書籍、刊物。鑒於華老已屆九十高齡,擔心有的記憶不準,毅人先生便通過查閱資料或訪問知情人,逐一進行核實。

正是出於日久彌深的仰慕之情和高度的曆史責任感,毅人先生不僅在搜集素材方麵能夠出大力氣,下苦功夫;而且,動筆時努力做到立論公允,評價客觀,盡量剔除主觀因素的幹擾,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沒有因為傳主在中國漫畫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為廣大公眾所無比熱愛與景仰而有所曲護,“為尊者諱”。當然,華老本身也是這樣做的。他反複提到自己過去所出現的過錯、受到的批評,包括創作中出現的偏向,講了自身存在的一些弱點。這在書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有感於傳記作者情意之真與運筆之勤,即興題七絕一首,為讚為頌:

史筆從容寫畫師,日間搜索夜間思。

年華老去真情在,甘苦燈前一笑時。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