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瀾獨老成”(3 / 3)

語言非常講究,繪影傳神,描情擬態,而且頓挫有致。

作品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厚重的曆史感與思想深度。這亦應屬學者小說的一種特色與優長處。書中揭示了許多富含哲思理趣的精深見解。如關於“原罪”理念的認識是很深刻的。人們一般習慣於談“性格決定命運”,這當然有它的道理和根據;可是,從書中看出,身處艱難時世,問題要複雜得多,決非“性格”二字就能簡單了結。比如,歐陽獨離書生意氣,淳樸率真,少年氣盛,這固然是致禍之由;但,相對而言,上官元亨要成熟和穩重得多,曆練人生,老成練達,最終也同樣未能逃脫厄運。作為一個具有獨到見解,正直坦蕩的知識分子,在那個特殊的年月裏,又處在政治敏感度很高的新聞界這一環境裏,是很難有別個選擇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物一登場,命運幾乎就定下了。作品中對於進步知識分子的社會使命感和擔當意識,那種“雖九死其猶勿悔”的堅貞、執著的描述,也都是很深刻的。

書中有很多十分警辟的語句,如“戀愛就是把兩匹馬戀在一起,共同來拉人生的車”、“美麗的夢幻像紙一樣薄,小小一個指頭,輕輕地一戳就破滅了”、“孩子是即將到來的日子”、“政治上不管意圖而隻管效果”、“掛起來是一種保護”,等等,不一而足。

真正的藝術往往是個性最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有著無限的內涵,存在著多種可闡釋性。這部作品,由於具有豐厚的文化蘊涵和沉重的曆史感,同樣有著廣泛的可言說性。這也是學者小說的一個突出特點。

現代是一個作者與讀者相互尋找、相互選擇的時代。正是通過閱讀活動,讀者的視域與作者的視域,當下的視域與曆史的視域,實現了對接與融合,從而為彼此真正的理解、有效的溝通提供了條件。英國大作家康拉德有一句名言:作品一半是作者寫的,一半是讀者寫的。作品一旦麵世,它就變成公眾的了,不再僅僅為作者所有,同時也為讀者所有;而讀者總是在自己所處的特定的社會環境中、現實的語境下接觸作品的,不可能與作者原初的意圖盡合榫卯,完全一致。其實,讀書本身也是一種自我發現,是在喚醒自己本已存在但還處於沉睡狀態的思想意識。一切能夠使心靈震撼的,或者藝術審美上能夠予人以有益啟迪的,都能獲得一種心理的共鳴和內在的呼應。諸如,這部小說中的哲學意蘊、語言特色、意象的運用、寫實與虛構、知識分子群像,以及學者小說的特點等問題,都是值得深入探討與研究的。

寫到這裏,想起了老杜的兩句詩:“毫發無遺憾,波瀾獨老成。”後一句,定安先生當之無愧。當然,若說“毫發無遺憾”就未必然了,作品確實還存在著諸多可以改進、可以探討的方麵。魯迅說過,沒有悲哀和思索的地方,就沒有文學。有人提倡作家學者化,實際上,更應倡導作家成為思想者,因為學者未必就是思想者。思想的自覺,是學者最高的自覺。有的論者似乎把這部小說中一些理性色彩較濃的部分看作瑕疵;而我,與之相反,倒是覺得哲思理趣應該適度地強化,以充分彰顯作者自身與學者小說的特殊優勢。再者,人物的對話可以進一步體現社會與時代的特征。作品為人物起名字是一種學問。這部小說裏充分注意到這一點,頗有時代特征與個性特點。當然,也要適度,否則,會產生貼標簽的負麵效應。我想,假如作家換一種敘事手法,更多地采取一些西方現代化的敘述方式,可能會使作品更加集中、生動,更為耐讀,而且震撼力也會更強一些。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