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會通的文化坐標上
——武斌先生的治學門徑探賾
武斌先生是一位起步較早、文化視野開闊、學術成果豐厚的著名學者。20世紀80年代之初,他畢業於南開大學哲學係,尤其是對於西方哲學有深入、獨到的研究。而後供職於社會科學院,同樣以哲學為基本研究方向,進而拓寬研究領域,進入人論、人格理論、人的現代化和文化社會學、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二十多年來,先後出版了三十七部學術著作,此外,尚有多達百萬字的讀書筆記。
關於人的現代化的研究,以《現代中國人—從過去走向未來》為代表作,揭示人的現代化與社會現代化同步進行,是兩個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過程;研究探索國人在推進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改變自己生活環境的同時,也改變著自身的素質,實現著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向現代化的轉變。這是一部以現代文化的學術立場為出發點,以不同於傳統文化的觀念框架、範疇體係、意義網絡和全新的視角與文化眼光構成思考的基本方式,從人格角度探索中國現代化的文化問題的具有很高理論水平的學術著作。
關於文化社會學、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其代表性著作為近二百萬字、三卷本的《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史》。在這部體係完備、材料豐富、涉及到多領域、跨學科的史學著作中,作者以曆時性與共時性相呼應、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敘述方式,從曆史的發展中體認中華文化的本體特征,探索東西方文化發展、交流,特別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過程中所顯現的一般性規律。此外,關於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先進性與特有的魅力,關於中華文化圈的形成、發展及其性質、特點與區域範圍,關於儒家文化在文化傳播、交流中地位、作用與效應等諸多課題,都有全麵而深刻的闡述,反映出作者開闊的學術視野、嚴謹的治學態度與很高的學術水平。
如同對於作家、詩人的研究,首先應該著眼於他的作品;我們要探索一位學者的成功道路,當然也離不開對於他的學術著作的剖析與闡揚。因為學術著作,這是一位學人登上學術殿堂的入場券和身份證。但這決不等於說,可以忽略另外一個同樣重要的方麵,即對於他的治學門徑、思維方式、方向選擇以及師門學養、學術背景等方麵的探索。我們應該把對於著作的研究與對於專家、學者本人的研究結合起來。這在我國是有著優良的文化傳統的。古人一直強調“知人論世”;亞聖孟子也曾說過:“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我們說,著作、作品的問世,主要是反映學者本人的才智、修養與天賦,許多方麵是具有獨特性的,而且,隨著專業的不同,人們的關注程度也會出現種種差異。比如,武斌先生完成一部《現代中國人》的論著,並非其他學者都能勝任的;而且,它對於從事其他學科(比如考古學、文物鑒定學、古文字學)的專家,就未必有更大的參考、借鑒的價值。而於治學門徑、成長道路、成功經驗則不然,這些是帶有普適性、規律性的,它的一些基本經驗,可說能夠適用於任何學者,可以使有誌於學術研究者從中大獲教益。
誠然,錢鍾書先生曾經調侃過那些既研究著作又要求見本人的研究者:“你已經吃了老母雞下的蛋,何必非要見那個老母雞呢?”這番話聽起來很有風趣,也頗有道理,但仔細地加以琢磨,又會發現,它存在著一定的片麵性。這也屬於那類“片麵的深刻”吧?雞蛋與雞蛋的質量不一樣,有的營養更豐富些,成分更複雜些,起碼蛋殼的厚薄還有差別吧?這些都決定於下蛋的母雞。為了提高產蛋率和雞蛋的營養成分,單是研究雞蛋而不琢磨老母雞是不能奏效的。同樣,同是從事人文科學研究,甚至同是南開大學畢業,為什麼武斌竟有如此過人的才智、突出的成就?為什麼他的學術爆發力那麼強?他在學術道路上的心理動力與靈感之源是什麼?要回答這些疑問,也即總結他的成功經驗,就頗有必要認真探索他的成長道路、治學門徑,以及思維能力、學術定位,等等。
我與武斌先生雖然相知相重時間也不算短了,但是還缺乏深入的交流,對於他的學術著作也領會得不夠全麵與深入,特別是對於他所專注的西方哲學缺乏係統的研究。這裏僅憑借一些感知的印象,談談純屬個人的看法。
首先,最深刻的一點,是他的哲學修養。我以為,他的學術成就的取得,是同他的哲學基礎有直接關係的。記得錢鍾書先生在談到個人的學術道路時曾經說過:“一生為學,得益於黑格爾、老子的辯證法者甚多。”這是老一輩學者。年輕的學者中,有兩位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一位是孫鬱。這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知名學者,特別是在研究五四時期的文化啟蒙及其學術方麵,有獨到的見解,成功的建樹。他本來是學中文的,碩士學位是中文;可是,他在三年進修中,他說,極少接觸文學作品,絕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讀解中外哲學著作。再就是這位武斌先生。他的學術成就,令我欽佩。我說他主要得力於哲學,並非簡單地就他的有關哲學著作來說的,也不是單純地說他以哲學為基礎,連類而及其他跨門類、跨學科,從而獲取多方麵的學術成就。我想說的是,他從哲學中獲得了一種現代的、全新的、開放的思維方式,獲得了一種博大精深的智慧和有效的綜合、分析能力,或者說一種觀察力與統攝力,從而打通學術徑路一武器,做到一通百通,觸類旁通;從而能夠站在現代社會生活的製高點,以新的思路、新的角度、新的眼光去認識和把握世界,總結人類文明發展的最新成果,以此作為研究中華文明和現代中國人的指導與借鑒。不然,怎麼說哲學是一種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呢!當然,這也不是任何人隨便都能一蹴而就的。記得費希特有一句名言:“你是什麼人,就選擇什麼樣的哲學。”反過來同樣可以說,你選擇了什麼樣的哲學,你才成為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