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以為應作如下離斷,是否確當,願就教於吳先生。
無聊南郭,索讀西廂。慨滄桑之離奇,學曼倩之戲謔。陸慎言之金屋,號看(?)胭脂;始皇帝之靈園,貢來玉刻。七日體變,公牛哀搏殺骨肉之親;一旦成形,封使君驅食宣城之眾。人獸何分,莊諧雜引。本我如來,卅二變相;圖他僧儒,十二金釵。藉實甫之豔詞,為山君(此處疑漏一“之”字)腳注。抑有識者謂我非乎!
張善子不僅精於繪事,而且博極群書,腹笥豐厚。題識中多處引用文史典故,而且,都與老虎有關。“陸慎言”與“胭脂”,典出宋 陶穀《清異錄》:妒婦朱氏女嫁給陸慎言為妻,慎言為尉氏宰,朱氏參政,吏民稱之為“胭脂虎”。“始皇帝”與“玉刻”,典出晉 王嘉《拾遺記》:秦始皇二年,畫工雕刻兩隻白玉虎,其毛栩栩如生,未點兩目睛。始皇使人夜往點之,天明,虎遂飛去。“公牛哀”,人名。《淮南子》載:公牛哀病七日,化為虎,其兄入視,虎搏殺之,故曰“搏殺骨肉之親”。“封使君”見《太平禦覽》:封邵為漢宣城郡守,一日忽化為虎,食郡民。民呼曰:“無作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封使君”與“山君”,皆為猛虎的代稱。
確認第三套《十二金釵圖》為1935年(歲在乙亥)作品,顯然是根據畫家自己的題識判定的。曾農髯已於五年前去世,善子便自己作了題記。篇幅較前套第一圖題識稍簡,文字略有出入:
無聊南郭,索讀西廂。慨世局之滄桑,學曼倩之善謔。公牛哀七日而變,封使君一旦成形。人獸何分,莊諧雜引。本如來卅二變相,圖僧儒十二金釵。藉實甫之豔詞,為山君之注腳。抑有識者謂我非乎!乙亥秋,蜀中張善子寫並題。
就“藉實甫之豔詞”一語,可知此畫每幅仍綴有西廂佳句。從當年在琉璃廠做工的周殿侯的回憶中也可得到參證:“這套《十二金釵圖》,六尺長,二尺寬,十二幅大屏,每幅都有題詩。單看詩文中豔詞,讀者一定要想很快地看到這一美人,可是,露出真麵目後卻嚇死人。”
綜上所述,看來,這一傳世藝術傑作,至少應該有四套,就中還不包括那套1930年再版的作品(簽名本)。
張善子,名正蘭,一名澤,號虎癡,出生於1882年,四川內江人,為國畫大師張大千的胞兄。善子行二,大千行八,兄弟年齡相差十七歲。張善子是一位全能的畫家,尤以畫虎著稱於世。代表作除《十二金釵圖》外,尚有作於抗戰時期的《怒吼吧!中國》。畫家在一幅長兩丈、寬一丈二尺的白布上,畫了二十八隻猛虎,奔騰咆哮著撲向一輪落日,用以象征中國二十八個行省、全體民眾同仇敵愾,一致抗擊日寇。1940年,張善子因患痢疾,於重慶醫院病逝,終年五十九歲。生前,他對於胞弟大千極盡關懷、訓導,大千終生感佩不忘,曾深情地說:“我之所以繪畫藝術有所成就,是要感謝二兄的教導的。”盡管他們在藝術理念、藝術追求方麵不盡相同,但兄弟二人始終相親相重,共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六年前,收到包立民君寄贈的《張大千藝術圈》隨筆集,我在讀過關於《十二金釵圖》的記述後,深深歎服張善子的畫藝與學識,曾在書眉上題了一首七絕,抒寫當時的感想:
虎癡妙藝久知聞,展卷遐思日又曛。
身後丹青誰可匹?且從腳注認山君。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