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編簡牘寄深情
《撫簡懷人》這本書一到手,我就立即展讀,讀著讀著,就再也放不下了。自晨徂夕,跟隨著作者,“憑窗遐想,曆曆往事依稀;撫簡摩挲,恍見故人風致”。一任感情的潮水放縱奔流,心情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時而重似沉鉛,時而輕鬆快活,時而熱血噴湧,時而發出會心的微笑,始終沉浸在讀書的快感裏。
這是一本體例別致的優秀散文作品。四十幾篇文章中穿插進去七十多封書簡,由於寄信人都是名聞遐邇的作家、詩人、學者,有一些還是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因而簡牘中時時閃現著思想的光輝、人格的亮色,傳遞著一種高格調、高層次的文化氣息。
書劄是散文的一種形式,具有情感真實、趣味雋永、揮灑自如的特征。作為友朋間交流思想的工具和交際的手段,作為一種應用文體,比起一般散文,書劄更富個人特色,顯現出功能的實用性和對象的特定性。由於它旨在叩擊對方心弦,屬於“心聲之獻酬”(《文心雕龍 書記》),因而發自肺腑,吐露衷腸,務求“形我心之所欲言”,而無須粉飾做作。誠如魯迅先生所言,“從作家的日記或尺牘上,往往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其明確的意見,也就是他自己的簡潔的注釋”,它“究竟較近於真實”。應該說,書信的價值主要在這裏。
本書的妙處是,既注意發揚書簡的這些優勢,又不止於單純的客觀引述,而是在一個明確的主題下麵,按照作者的思路走向,通過引述某公的有關信劄來作自己的文章。文中夾敘夾議,抒懷寄興,縱橫自如,其感染力、說服力自非一般散文所可比並。
所引信劄,大都比較簡約,短的二三百字,長者也不過是千字文。但內容極其廣泛,或通信息,或議詩文,感懷時事,評點文壇,其稱名也小,而所見者大。不僅燭照20世紀後半葉的社會、人生、文化、思想的精微,而且,通過信件本身,通過作家提供的一些背景資料、生活細節,具見寄簡者的兩肩正氣,人格風範,悲欣際遇,風雨詩心。讀者可以從中洞見其高尚的情操和深沉的社會責任感。他們時刻掛懷國家民族的命運,人民群眾的疾苦,關心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他們對於文學事業予以特殊的關注,希望報刊上能多發表一些貼近老百姓的喜怒哀樂,有血有肉,有真情實感的作品,摒棄那些矯揉造作、浮誇虛飾的文章,主張抒真情、說實話,把自己的靈魂赤裸裸地呈獻給讀者。
書中引述了許多意蘊深長的覃思雋語,諸如:
眼睛隻看上邊、不看下邊的人,耳朵隻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批評的人,常常隻想到自己、不想到別人的人,他們麵前的可能的危險是:讓“獨自”思考頂替了獨立思考。教條主義是獨立思考的敵人,它的另一個敵人便是個人崇拜。
—沈雁冰
崗位與事業是兩碼事。離開崗位可能有失落感,但卸下擔子,可以多一點時間讀書寫作,也似乎可以說是“焉知非福”,坦然處之,靜觀世態,亦樂事也。
—夏衍
回憶(夏)公有名言:“願聽逆耳之言,不作違心之論。” 在上者如果願聽逆耳之言,則可望在下者不作違心之論。所謂“違心”者,違反事實,違反民心,違反良心,可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