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領導幹部的人文修養
——在解放軍某部領導幹部學習會上的講話
(2013年12月25日)
一、文化發展、人文修養的極端重要性
近期以來,我一直在思索:黨中央為什麼把文化發展提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樣一個空前未有的高度?依我理解,大概至少有以下五個方麵的因素。現在就從外到內、由遠及近地剖析一下。
一是,中國當前的國際地位要求我們能夠引領世界文化潮流,這就必須把文化軟實力搞上去。大家知道,18、19世紀,引領世界文化潮流的是以英、法、德為代表的西歐;20世紀,世界文化潮流的重心轉向了美國,以美國為中心,以日、英、法、德為基本支撐點。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相對於美國,顯得底子薄弱,經濟總量僅是美國的幾十分之一,在世界排名第三十九位,這就引發了中國人奮起學習西方,中國知識分子全麵接受西方模式的熱潮,甚至把關注點投向了東歐。如今,三十多年過去,我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全世界都開始調頭向中國學習,研究中國模式。而這個時候我們自己卻還在膜拜西方,文化發展模式還停留在過去的三十年,我們的不少知識分子仍然沉溺於學習西方的混沌狀態。這種狀態是必須改變的。應該說,我們的硬實力已經很不錯了,僅次於美國,但文化軟實力卻還是一條短腿。我們的核心價值、意識形態的影響力,還比較弱。單就文化產業來說,美國的廣播和有線電視的收入,占世界文化生產總收入的56%,其中有線電視收入占世界文化市場的85%,電影票房收入占世界電影業收入大約50%。美國整個文化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所占比例達到25%,已經超過了它的軍火收入。
二是,在中國經濟已經位居世界第二的背景下,我們要想在世界上發揮更大的作用,產生更大的影響,真正成為舉足輕重的一流世界強國,就不能單單依靠同世界各國發展經貿關係,還必須要有被世界所接受的文化和價值觀,通過文化和價值觀來影響人、說服人。正如中央《決定》中所說的:“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三是,從國家文化軟實力、綜合競爭力來看。人們說,20世紀是“財富源於物質資源”,那麼,21世紀將完全進入“財富源於人力資源”的嶄新時代。國際競爭,歸根結蒂,是人才的競爭,國民文明素質的競爭。撒切爾夫人說,“一個隻能出口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的國家,成不了世界大國”。話說得刻薄、刺耳,卻引發我們深思。日本就非常重視這個問題。他們為了改變“經濟大國、文化小國”的形象,早在1985年就正式提出“文化輸出”這一概念,認識到文化傳播意義遠遠超過文化產品本身。隻有通過文化輸出,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現實的文化競爭力、影響力,才能真正提升文化軟實力。
四是,從我們國內自身發展現狀看,文化發展關係到國民素質的提高、民族精神的塑造,關係到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可是,當前卻存在著三個“不適應”的問題:文化水平與綜合國力不適應,文化發展與經濟增長不適應,文化發展與國民素質要求不適應。因此,中央決定把解決這幾個“不適應”作為下一階段改革發展的核心內容。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突出強調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從根本性、戰略性、全局性出發,指出這是“三個事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兩個鞏固”—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的大事。要求我們通過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形成判斷各種事物所依據的是非標準、行為準則,實現對社會的整合,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而大力增強廣大黨員幹部、包括我們軍隊幹部的人文修養,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的重要核心。
五是,就軍隊工作來說,除了這些共性問題,軍隊還有其特殊性。如何貫徹黨中央、中央軍委指示精神,落實習近平同誌指示,加強意識形態工作,這是各位都在思考、實踐的課題。我想結合麵臨的新形勢,講兩點不成熟的認識:一是麵對網絡時代,加強官兵思想引導問題。現在輿情網絡空前發達,軍營普及了互聯網,就再也不是封閉的,人人都是通訊社,人人都是接收員,特別是一些文化層次高而又年輕的軍官思想十分活躍,這是一個優勢,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思想輿論引導工作,顯然是大大加重了。不是說心理戰、法律戰和輿論戰三個戰場嗎?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利用網絡與微博作為意識形態新的陣地。當前有三股思潮尤其值得注意。一是政治上的憲政主義。按照政治學常識,所謂憲政,是以“多黨製、三權分立、議會民主”三個要素為支撐,要害是取消共產黨的領導,取消人民民主專政,讓中國政治與西方接軌。與我們黨和政府所講的“落實憲法、維護憲法權威”根本不是一回事。一些所謂自由派公共知識分子,把“中國夢”解讀為“憲政夢”,利用微博陣地,網上網下互動,國際國內聯手,試探新一屆中央意識形態底線,負麵影響極大。二是經濟上的新自由主義。目前最鮮明的主張是私有化。鼓吹“市場萬能論”者稱我國宏觀調控扼殺了市場效率和活力;反對公有製的人則認為我國國有企業是國家壟斷,效率低下,破壞了市場經濟秩序,應該“全麵私有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著名學者也在微博上常年鼓吹“金融自由化、國企民營化、土地私有化”,認為這樣可以保證中國再享改革紅利至少20年。他們的粉絲非常多,影響也很大。三是曆史虛無主義。一些所謂意見領袖以“重新評價曆史”為名,用一些所謂“曆史細節”和敵對勢力杜撰的“解密材料”,否定革命,否定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曆史地位和作用,醜化、貶損黨的領袖,他們的目的是從根本上否定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二是麵對大數據時代,從提高戰鬥力出發,要求我們拓寬思路,優化軍隊管理職能、創新軍隊管理方法。這都是嶄新的課題。時間關係,而且我是個外行,不多說了。
上麵談了文化發展麵臨的新形勢、新要求。那麼,如何加強思想文化建設、提高黨員的人文修養呢?要做的工作很多,今天隻從學習角度說一說。
今年七一,《求是》雜誌命題作文,約我寫一篇文章:《領導幹部要有一點書卷氣》。我在文章中談到,“書卷氣”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它反映人的屬性,人的精神狀態,包括氣質、氣度、儀態、格調、風貌、氣概等內涵。現實生活中,與書卷氣相對應的,有江湖氣、市儈氣、痞子氣、粗俗氣、酒肉氣,還有書生氣,等等。顧名思義,前麵幾種氣,看來都要不得;那麼,書生氣呢?也不太好。“書生氣十足”,是政治上幼稚、處世上呆笨的表現。我們說,要有一點書卷氣,絕非提倡“本本主義”。讀書的目的全在於應用,最後必須落實到陶冶情操、淨化心靈、增長才幹上來;落實到增強思辨能力、廓清思想迷霧、提高政治覺悟上來。
現在有一個說法:凡是活著的人都是一種“耗散結構”。這是借用自然科學中的一個名詞。比利時的普利高津教授1968年提出:一個遠離平衡狀態的開放係統,在一定的外界條件下,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能量和物質,就可能由原來的無序狀態轉變為穩定的有序結構。而人本身就是一個開放係統,需要不斷地同外界交換能量,充實、提高自己。現在是一個信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每天的新事物、新知識層出不窮,不同外界持續地“交換能量”,就無法實現與時俱進的要求。尤其是各級領導幹部,麵對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範圍廣、要求高的知識經濟時代,迫切需要注入新的能量,不斷地補給營養、更新知識,以提高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應對複雜局麵的能力、依法執政的能力、總攬全局的能力。否則,“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個人犯錯誤、跌跟頭,固不待言;更嚴重的是貽誤工作、損害事業,可就咎莫大焉。
懂得了這一點,我們就能更加深入地領會、自覺主動地響應習近平同誌關於讀書學習的號召。近年來,習近平同誌多次強調,通過讀書學習來增長知識、增加智慧、增強本領,這是領導幹部勝任領導工作的內在要求和必經之路;否則,知識就會老化,思想就會僵化,能力就會退化,就難以做好領導工作,就會貽誤黨和人民的事業。他還明確指出,領導幹部的讀書學習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工作水平和領導水平,因此,每個領導幹部都應真正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自覺做到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積極推動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社會建設。
我們說,領導幹部讀書,除了知識經濟時代的迫切需要,還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前幾年,《人民論壇》在全國範圍內組織了“萬名黨政幹部閱讀狀況調查”,結果表明,幹部每周的讀書時間比較少:34%的受訪者,每周的讀書時間為零到三個小時,27.6%為三到六個小時。就是說,六成以上的幹部每周閱讀時間在六小時以下。中央提出,當前領導幹部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大量的表現,是思想平庸、作風浮躁、不愛讀書。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是多方麵的—
有些同誌從現實功利出發,認為讀書無用,“遠水不解近渴”。有的甚至認為,要想得到提拔重用,首要的是在領導那裏“掛上號”,這就要下力氣搞好關係,拉小圈子,上麵有人推薦,下麵有人投票;不然,讀書再多,“票決”不過關,也是白搭。這樣,就經常置身於各方酒筵、同學同鄉聚會、迎來送往之間,把本應用於讀書的時間,投入到吃吃喝喝,拉拉扯扯,稱兄道弟,攀高結貴上。還有些同誌單憑一己經驗部署工作、處理問題;覺得書本上的脫離實際,不切實用;還美其名曰“不做書呆子”,“不搞本本主義”。
加之,現實社會中,誘惑多,應酬多,娛樂多。一些同誌缺乏定力,擺脫不開這些方麵的牽扯,置身其間,不能自拔;反過來,卻又抱怨工作忙、事務多、矛盾錯綜複雜,沒有片刻清閑,騰不出時間來讀書學習。
不少同誌沒有養成讀書習慣,心浮氣躁,日常以上網、看電視、QQ聊天、網絡遊戲來代替讀書。結果是,精神生活趨向符號化,閱讀流於感官化、快餐化、傳媒化,欲望的滿足取代了意義的追求,思索代之以官能享受;即便讀書,也往往停留在淺層次上,淺嚐輒止,“看書看皮,看報看題”;不讀原著,滿足於從報刊上摘抄幾句警語,或者尋找一些小感悟、小道理、小情趣的東西;缺乏計劃性、目的性、連續性,零敲碎打,雜亂無章。
前人慨歎人生的無奈,說過這樣兩句話:“好(hǎo)讀書不好(hào)讀書,好(hào)讀書不好(hǎo)讀書。”意思是,年輕時頭腦好使、適合讀書,卻優遊歲月,不去認真讀書;迨至中老年,知道讀書重要,想要去認真讀書,卻因頭腦遲鈍,記憶力差,不容易讀進去了。正所謂牙口好時吃不著肉,待到珍饈滿桌了,卻又牙口不好,嚼不動了。
當前,影視、錄像、電腦、網絡等各種大眾傳播方式普及應用,確實為文化知識的快速傳播與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擴展了人們的視野,活躍了社會文化生活;但同時也帶來一些負麵效應。一般地說,電子傳播文化是以快捷性、直觀性、休閑性、趣味性為其特征的,它的巨大的吸引力和“圖像化”、“淺閱讀”的性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讀書氛圍的形成,造成了人們閱讀能力的下降和讀書人群比例的降低;文字的地盤日益被音像所擠占;接受效果也受到一定影響,天長日久,人們的想象力、理解力以及思考習慣,都會受到一定影響。也許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德國電影導演赫爾佐格說:“讀書讓人擁有世界,看電視讓人失去世界。”
再深入一步探索,在社會重大變革過程中,伴隨著社會秩序的重建,工具理性及相伴而生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會加速膨脹,而價值理性則處於失落、衰萎狀態。對於正當與否的考慮會被能否現得利、能否行得通的現實計較所代替。當人的欲望被市場化力量全麵煽起而失去製約時,人們的精神追求會逐漸弱化;而金錢、享樂、感官刺激,則會相應地增長。在這種情況下,通過讀書學習,弘揚人文精神、審美情操,樹立高尚理想,就成為必不可少、刻不容緩的了。
那麼,要加強人文修養,增強讀書學習自覺性,從何著手呢?
二、重視曆史的學習與研究
習近平同誌指出,中國曆史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創業史和發展史,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的曆史經驗和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其中包含著許多涉及對國家、社會、民族及個人的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等方麵的經驗與教訓。要善於借鑒曆史上治理國家和社會的各種有益經驗,學習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從中獲得精神鼓舞,升華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優良品格,培養浩然正氣。
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生存環境發生著巨大變化,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機器大生產時代、信息技術時代,與之對應的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也經曆了文明的誕生、農耕時代、工業時代、信息時代。由於人的本質變化遠比環境的變化要緩慢得多,因此,盡管環境已經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人還是作相似的思考、相似的反應,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了解曆史事件以及曆史人物如何處理這些事件,對啟迪今人的智慧仍然十分有效。世上的曆史都是當代史,是當代人對於曆史的認識。因此,從曆史事件中,提煉並領悟其中的哲理,是讀史的關鍵所在。
我國有特別發達的史學傳統,從前傳下來這樣兩句話:一是“文史不分家”;二是“六經皆史”。我們注意到,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理論著作,有一些本身就是曆史名著,如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路易 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法蘭西內戰》,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德國農民戰爭》、《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等。他們的許多科學論斷,就是從上述曆史著作中提煉和升華出來的。我們黨的幾代領導人,無一不高度重視對曆史問題、曆史經驗的研究。
我們知道,毛主席嗜書如命,史書為最。早在1920年,他在致好友蔡和森等的書信中分析袁世凱稱帝、段祺瑞執政之所以失敗時,就提出“均係不讀曆史之故”,因之“勸大家讀曆史”。走上革命道路後,毛主席更是以史書為伴,馬背上讀書,行軍中讀書,吃飯前後讀書,夜深人靜時讀書,病魔纏身時讀書,罹患眼疾時還“聽”書。他一生到底讀了多少史書已無從統計,一部四千萬字的“二十四史”,反複閱讀,直至逝世;一部三百萬字的《資治通鑒》,他讀了十七遍之多。他不僅自己重史、讀史,還號召和帶領全黨學習曆史。指出,“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曆史”。延安時期,他要求“一切有相當研究能力的共產黨員”,“都要研究我們民族的曆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號召全黨“都要讀曆史”,並多次強調,“我們是曆史主義者”,“隻有講曆史才能說服人”。
周總理早在童蒙時代,就史書不離左右。他說:“一個民族如果忘記了曆史,就會成為一個愚昧的民族。而一個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的。”在美國前總統尼克鬆筆下,周總理渾身散發著中國古典文化氣息,“他的教養,來自孔子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君子’和‘人上人’應具有的品德、智慧、尊嚴、寬厚、仁慈、決心、剛毅”。
曆史意識或者曆史本身,具有獨特的社會功能與精神價值。知曉曆史,敬畏曆史,這是造就現代公民素養的必要前提。曆史資源有資治、垂範、借鑒、參考等社會功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對整個民族與國家來說,曆史教育是振奮民族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的重要環節;對於每個公民來說,學史可以陶冶人格情操,增強現代人的曆史責任感,判別何為善、惡、美、醜,明辨何為公正、進步、正義,從中汲取力量,有所追求,有所揚棄,有所進取。我把它用“凝聚人心,益人心智,傳承文明,資政資治,判斷決疑”五句話二十個字來加以概括。
前三句話是從社會、國家、民族整體上講的:
所謂“凝聚人心”,是指曆史的學習、研究,普及曆史教育,有利於凝聚民族意識,加強文化認同,有利於廣大民眾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的形成與強化。清代學者龔自珍說過:“滅人之國者,必先去其史。”清末民初的學術大師梁啟超也曾指出:“史學者,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