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中學生談散文的寫作和欣賞(1 / 3)

同中學生談散文的寫作和欣賞

——在吉林大學附屬中學的講演

(2010年11月17日)

按照傳統的四分法,文學體裁分為小說、戲劇、散文、詩歌。中國是散文的國度,也是詩的國度。在我國的文學傳統中,散文與詩歌都是最古老、最正統的門類,它們在古代的代表性典籍—《尚書》、《詩經》,都有三千年曆史了。西方大體上也是這兩種文體資格最老。

這兩種文體,係出同源。詩、文都是在老百姓的勞動、生活中產生的。所謂“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就是說,“餓了的人在喊著,我要吃東西;幹活累了的人在叫喚,我好累”。直接貼近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毛詩序》中有言:“在心為誌,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在古代,有些詩文相互通融,比如,某些賦體文學,像《阿房宮賦》、前後《赤壁賦》,還有《歸去來辭》,本身也都是散文,可是,歸類又納入“詩詞歌賦”之中。駢體的賦,在中國文學中,處於詩、文之間的“兩棲”地帶。《古文觀止》把《阿房宮賦》收了進去,但我們讀來更像是詩:“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而有的名家詩句:如杜甫的《丹青引》:“將軍魏武之子孫,於今為庶為清門”;李白的《蜀道難》中“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緣”,“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都和散文句式相類似。散文可以向詩學一點生動的意象,活潑的節奏,虛實相濟的技巧。

在各種文體中,散文被稱作基礎文體,它的應用性最廣泛,普及性最突出。即使在文化層次較低、甚至沒有讀過書的人,對於這兩種文體也並不生疏。你看,陳勝、吳廣率領農民軍起義後,相約“苟富貴,毋相忘”。劉邦、項羽當看到秦始皇出巡的威嚴氣勢後,分別說:“大丈夫當如是也!”“彼可取而代之。”這些都是很好的散文。可是,這四個人基本上都是“大老粗”。

作品意義的豐富性和解讀過程的個人性,使解讀產生的意義必然是多元的。文學解讀,講究解釋學。傳統解釋學認為,解釋的目標是恢複作者原意。由於讀者與所要理解的對象處於不同的曆史環境中,這就要求讀者克服時空距離,擺脫曆史的成見,以求保持解釋的客觀性。現代解釋學認為,解釋的目標是出於現代的需要,解讀的時空距離無須克服,而是要利用它,因為意義是在時空距離中展開的,既可看清自己,又能看清前一代人;成見更無須擺脫,正是它使理解的曆史性成為可能,開拓出新的意義領域,意義的創造是讀者參與的結果。

而且,解讀中要根據不同的文本類型,尋找不同性質的意義:形象意義、情感意義與哲理意義。以形象為主要表現對象的文本,需要理解文本的形象意義,這類文本主要有小說、記人的散文;以情感為主要表現內容的文本,需要理解文本的情感意義,這類文本主要有抒情性的散文和詩歌;以哲理為主要表達方向的文本,需要理解文本的哲理意義,這類文本主要是哲理性的散文和詩歌。但是,這三種意義並不一定分散地存在於各種文體之中,而是可以並存於同一種文體、同一個文本,讀者要根據文本自身的特點,多角度、多層次地解讀文本意義。

綜上所述,可以引出兩個結論:

第一,散文也好,詩歌也好,都產生於現實的生產、生活,並非無比神秘;也不見得隻有專業作家才能書寫。那種把文學創作神秘化,看作是少部分人的獨家專利、隻能少數人操作的觀點,是欠妥的。

第二,文學本身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它是生活的藝術展現,是新的創造加工。高爾基說,生活是毛坯,加了工的是文學。既然是文學,就要講究文學性,就是說,要與普通的說話、表達方式有所區別。現在出現了散文泛化、散文無文的傾向。誠然,散文文體是很寬泛的,凡是不用韻、不分行的,無論是敘事、說理、抒情、寫景,無論是隨筆、書信甚至日記,都可以成為散文。但是這樣一來,也導致散文的概念過於寬泛,以致有的人認為,散文不是文學作品,可以隨便書寫,用不著講究文學性。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至於詩,被稱為最高形式的語言藝術,就更具文學色彩了。如果隻是滿足於日常表達,那就喪失了文學的價值,也肯定會削弱文學的感染力,以至無法實現。

同學們語文課中接觸最多的就是散文了。對於初學寫作者來說,散文是培養鍛煉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文字表現能力的基本功。對於專事寫作的作家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常用的表情達意、抒懷述誌的最適當的體裁。那麼,散文有哪幾種類型呢?記事寫景—靜的空間描寫;敘事表意—動的時間描寫;還有抒情述誌與說理辨析,主要是這麼四種類型。由於散文的生命力在於真實,是非虛構的,因而人們公認,散文是“掏心窩的藝術”,可以看作是作者的心路曆程史。但是,散文是文學,與一般的新聞報道不同,要求具有文學性、藝術性、審美性。這樣,它應該在語言文字、表現手法、謀篇布局、藝術構思方麵,俱見功力,在敘事、說理之外,還要講究情感、形象、聲調、文采,而且,要求富有豐富的蘊涵,深刻、新鮮的見解。

我在文學創作中,是以散文這種體裁為主的,我已經寫了四十年了,出版了四五十部散文集;但是,要是叫我係統地談談散文寫作問題,也還覺得難度不小。下麵就結合創作實踐談一些純屬個人的心得體會。

一、讀書明理

初學寫作,往往總覺得“窮詞”,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沒有新意,沒有深意。特別是不善於剖析,講不出深刻、新穎的道理來。也就是說,肚子裏沒貨。那麼,要能講出哲理、意蘊來,就得先要胸中富有哲理意蘊。這要靠讀書明理,勤奮學習。主要是在文史哲等人文學科方麵下功夫。我在理論方麵是下過苦功的。一本《反杜林論》,我讀得滾瓜爛熟,不知讀過多少遍。

人們都說,讀書是為了獲取知識,這樣講沒有錯,但還須做些必要的補充。實際上,它是分為多個層次的:搜羅信息是一層,增加學識是一層,把握規律又進了一層,最高層次是增長智慧。投身於市場經濟、商業社會,人們自然都重視信息的獲得。打開電腦、電視,或者翻開報紙,一般都是先瀏覽一下新聞,看看有哪些新的信息。這原本是正常的;問題在於,若隻停留在這一步,僅僅滿足於求新逐異,而不做進一步的分析、研索,久而久之,思維就會表層化、平麵化,導致思辨能力的弱化和原創力的萎縮。

信息是事物、事實的表層展示,是認識的起點,還須進入研究學問、增長本領的層麵,進一步,掌握規律,增長智慧。舉個簡單的實例,古籍《戰國策》中記載這樣一段話:儀狄作酒,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以酒而亡國者。”儀狄造出酒來,這是信息。造酒技術很高超,味道十分甘美,這裏蘊涵著學問與技藝,就有了知識含量。而大禹喝了,慨歎說:後世君王肯定會有因嗜酒而亡國的。這就上升到規律與智慧的層麵了,帶有高度的預見性。

二、學會思考,養成思考與分析的習慣

在今天的世界上,狹義的知識已經不那麼重要了,上網一查全出來了,難的是分析與判斷,也就是思辨。所謂思,就是思索、考慮、琢磨;辨,就是分析、辨別、判斷、闡明道理,簡單地說,就是想問題,找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為此,讀書、學習必須有“問題意識”。這有兩方麵含義:一是在主客觀實踐中遇到了什麼問題,對問題有自覺性的思考,有解決的思路;二是讀書過程中腦子裏經常掛著問號,也就是毛主席說的“要問一個為什麼”。所謂“問題意識”,實際上就是說學習要同思考結合起來,這是一個有效的途徑。思考就是要找問題,找話題,找課題。事物是複雜的,我們要跳出非此即彼、二元對立的思維定式。遇事要養成分析的習慣。有準備的頭腦,對於培養思辨能力至關重要。就是說,頭腦的開關總要處在開啟狀態,靈感隻光顧勤奮思索的人。麵對客觀事物(包括社會、自然、人生)和主觀世界,應該有獨到的、深刻的看法。像學習分為三個層次—信息、知識、智慧一樣,分析、思辨也可以分作三個層次: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