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浪潮中有關文學的幾個話題
——在沈陽師範大學中文係的講演
(2002年3月25日)
麵對這類課題,最理想的應采取一種對話形式,遵循“共同話題,不同聲音”的原則,這樣就可以引起對話興趣,引導討論的深入。共同話題,強調的是同等智慧水平,共同關注所要談論的內容。而不同聲音,則是對話應該立足於不同文化資源、知識背景和審美經驗,做到眾聲喧嘩,發揮各自的獨創性。應該說,我們是具備這種條件的,在座的都層次很高,視野開闊,有比較深厚的學養。但是,按照校方的安排是我來講演,所以,也隻能由我來充當“一言堂主”的角色了。今天圍繞著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學,主要有四個話題:文學的存在方式;回歸文學本體;個人化寫作和作家的生命體驗;借鑒與吸收域外的文化成果。
一
20世紀已經遁入深邃的曆史之中。當我們站在新千年的起點上,回過頭來端詳這個剛剛離我們而去的世紀時,我們自然為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的飛速發展,社會生活多方麵的明顯進步而歡欣鼓舞。在人類的集體記憶中,這個世紀的輝煌成就確實是前所未有的:人們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如果得到允許,生物學家可以在很短時間就把人克隆出來;物理學家創造了相對論、量子力學、核彈、核電站;宇宙空間無限地擴展,人類的足跡已經踏上了月球,下一個目標是更遙遠得多的星球;互聯網把整個世界聯在一起;麵對電子計算機創造的不可思議的現代神話,即使最富想象力的人也會瞠目結舌。但是,在興奮的同時,也必不可免地會產生種種惶惑。文學界的朋友自然要想到未來文學的前途與命運。
美國著名學者希利斯 米勒斷言:在新的高科技的電信王國中,文學、哲學、精神分析和情書都將會消失。他說,印刷技術使文學、哲學、精神分析和情書,以及民族國家的概念成為可能。而新的電信時代正在產生新的形式來取代這一切。這些新的媒體—電視、電影、互聯網不隻是原封不動地傳播意識形態或者真實內容的被動的本體,它們都會以自己的方式打破被發送的對象,把其內容改換成該媒體特有的表達方式。
這句話的後半部分是有道理的,舊的印刷技術也好,新的各種媒體也好,確實不隻是工具而已,它們已經並將進一步改變著人們的生活麵貌和思維方式,包括文學、哲學的存在方式。《紅樓夢》改成電視劇之後,導演與演員所給定的林黛玉的形象,就和我們從文本中所感知的不同。這些,都是不容否認的。但是,米勒先生關於新的媒體出現之後,或者說在新的電信王國中,文學、哲學等等都會消亡的說法,我卻不能苟同。道理在於文學存在的依據是人類情感表現的需要,而並非媒體的變化。情感是根據,媒體是條件。文學可以依媒體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但絕不會由於新的媒體的出現而走向滅亡。一般地認為,人類文化的傳播,曾經發生過三次重大的變化:在文字出現之前,人類表達情感的方式是靠口耳相傳,即所謂口頭文化;後來有了書寫文化,特別是隨著印刷術的產生與發展,使傳播的方式、傳輸的效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出現了電子文化,它所帶來的變化,人們怕是遠遠料不到的。但不管怎樣變化,作為人類情感的一種表現形式,任何情況下文學都不可能消亡。
這是從文學的性質與作用來看。從實踐中觀察也可以得知,口頭文學應該說是最原始的了,可是,直到今天這種表達方式不是仍在應用嗎?我們的許多知識來自於老師的口頭傳授,有一些甚至是從老祖母那裏傳承過來的。這種現象,一萬年以後還會存在。書寫文學也是一樣,在電子傳媒蓬勃發展的時代,印刷品不會淘汰,用紙張印製的報刊、書籍還會存在,因為它有電子媒體所不能代替的作用。應該說,口頭的、印刷的、電子的傳播媒體與傳播文化,既是曆時的,也是共時的,它們必然呈現一種多元共存的局麵。當然,隨著現代電子媒體的介入,許多人傾向於通過畫麵和圖像去接受知識、尋求娛悅,這使印刷文學的文本受到了巨大的挑戰,不能不考慮如何改善自己的存在方式,參與生存的激烈競爭。
實際上,電子媒體與文學文本,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它們隻有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前景,而不是一個吃掉一個,也是不可能相互代替的。文學文本為電影、電視的發展提供了無盡的資源;反過來,電子媒體的出現,又有力地推動了文學事業的發展。一部文學作品改編成電視劇或電影之後,銷量立刻激增,就是明證。對於接受者、欣賞者而言,印刷文學產品與電子文學產品,各有各的功能,也各有各的優勢。文學作品有兩個渠道進行傳播,總比一個渠道更好一些。現在流行的電子傳播文化,以圖像為其主要特征,更具直觀性、快捷性、休閑性、趣味性,通過電視、電影和互聯網觀賞文藝節目,已經成為廣大人群的嗜好,特別是老年人和孩子。語言、文字藝術的地盤日益被音像藝術所擠占,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文學類型的邊緣化。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觀看圖像和閱讀文本的效果是有很大差異的。圖像是流動的,觀眾處於一種被動的受製狀態,你要不由自主地跟著它走,幾乎不存在想象與沉思的餘地。天長日久,人們的想象力、理解力以及思考習慣,都要受到一定的影響。而讀書,就不那麼簡單了,它要調動你的生活經驗以至生命體驗,借助於聯想、思索和想象的能力,一次沒有弄懂,就再看一次,一時沒有想通,過後再深入琢磨,它為你提供持久的、廣闊的自由天地。這是一般的影視作品所難以企及的。
總之,我覺得應該說兩句話:一句是,我們可以樂觀地說,新的媒體的介入,不會導致文學的消失。當年黑格爾老人曾經預言,文學會被哲學、宗教所取代。現在看來,這已經落空了。同樣,米勒先生的擔心也是沒有根據的。另一句話,在全球化時代,文學將改變自己的存在方式,並擴充現有的疆界。媒體在一定意義上可說是人的延伸。新的媒體的麵世,它肯定會給文學以難以估量的影響,它會更新人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使人們的思想更具開放性,也會直接參與對文學的改造,使包括文學在內的各種文化的麵貌出現預想不到的變化。隨著電子符號作品、多媒體作品和網絡文學作品的出現,在某些作家群裏,產生了作家身份的網民化、創作方式的交互化、文本載體的數字化、流通方式的網絡輻射化,必然會牽涉到文學基本理論中的諸多理論課題,如文學的存在方式問題、文學本體論問題、文學特征論問題、文學與其他藝術的分野問題、文學的語言藝術本性問題等等,都會相應地凸顯出來。
從文學研究方法上看,發展變化也是不可想象的。現代科技手段吸收了一係列的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它主要是依賴於信息通信技術、信息存儲檢索技術、智能化技術。比如,就漢語文學所使用的“中文全文文本檢索係統”而言,它經曆了字符串檢索、詞語檢索之後,現在已經發展到智能檢索階段。目下,《紅樓夢》數據檢索係統不僅能檢索單字、雙音字、成語、助詞、副詞,而且可以完成修辭手法、心理描寫、愛情展現,以及戲曲、音樂、繪畫和園林藝術、建築藝術、醫藥保健等古代文化方麵的檢索要求。再比如《全唐詩》數據和速檢係統,兩分鍾內就能把總數在五萬首以上的全部詩篇中的任何一個字、一句詩和相應的標題、譯文,以及它在《全唐詩》中的冊數、頁碼、行數,一一檢索出來。新技術帶來了文學研究方法的更新。使得理論思維從假設、猜想、推斷和模糊認定逐步走向實證、準確、精密和科學化。比如,研究某位作家的文學風格,可以運用數據庫係統統計出他的全部作品中語詞的使用頻度,從而把握其遣詞造句的習慣與規律。這是定量分析。還可以由知識庫、推理機和數據庫組合成為專家係統,把定性、定量分析結合起來,做出研究對象的定性化結論。借助這些科學手段,幫助研究人員鑒別作品的真偽,考訂作品產生的環境,推斷作品創作的準確年代,把握作家的創作特征。從作家自身的角度,通過信息的廣泛采集,高效利用一切資料,補充知識缺口,完善認知結構,更新創作思路,實現不斷的創新,使自己的創作適合新的要求。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