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遼寧文學院創建三十周年的即席講話
(2014年8月25日)
遼寧文學院誕生三十周年了。我們遼寧許多作家都是它的成長、發展的見證者。今天,麵對它所取得的累累碩果,我們感到欣慰,感到自豪。
革命領袖列寧在十月革命四周年的前夕,曾經說過:這個日子離開我們愈遠,它的意義就愈明顯,“我們對整個實際的工作經驗也就了解得愈深刻”。事實正是這樣。如果說,1984年文學院建院當時,對於它的作用、它的價值、它的意義,認識得還不那麼充分的話;那麼,三十年的實踐表明,這項選擇、這筆投入,實在是太值得了。遼寧文學院不僅是青年作家、文學人才的培訓中心,同時還是文學創作的基地、文學交流的平台,近年還被國家外文局列為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指定培訓機構。
值此建院三十周年,我們在回顧既往、飽享勝利喜悅的同時,應該把著眼點放在今後如何發展、提高上。也是列寧說的—這句話更精辟:紀念一個節日,“最好辦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還沒有解決的革命任務上”。那麼,遼寧文學院未解決的任務是什麼呢?概言之,就是使培訓、創作、研究“三位一體”的工作,上一個更高的台階,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
記得建院十周年時,我曾提出:省文學院要堅持高標準、高水平,一般性的培訓可由市縣的作協完成,我們要負責高端創作人才的發現與培養。我曾以魯迅先生《故事新編》中四篇小說題目為喻:先要《理水》—解決矛盾,調整好上下、內外關係,這是對作協的要求;再就是《鑄劍》—打基礎,上水平,磨礪鋒芒,提高本領,這是從作家角度說的;然後是《出關》—衝出山海關,走向全國,得魯獎,得茅獎;最終是《奔月》,向世界級的文學峰巒—諾獎衝刺。這四項任務,第一項已經解決了,現在作協上下,風清氣正,和諧團結;但後幾項,有的還須繼續努力,有的離目標還很遙遠。關鍵在於出文學精品,出高端人才。在這方麵,文學院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