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造性思維的對話(3 / 3)

記者:您說的發散型思維,也與此類似吧?

王:發散型思維是相對於思維定式和功能固著而言的,它的特點是沒有既定的模式,敢於突破常規,衝擊條條框框,敢於標新立異、異想天開,有助於突破既定的局限,是思維的創造性的重要體現。

用美玉雕琢的連環,天生就彼此套在一起,顯然是無法分開的。可是,《莊子 天下》篇引證惠子的說法:“連環可解也”。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解釋說:“連環是不可解的,但是當它毀壞的時候,自然就解了。”原來如此!馮先生此語,源出於《戰國策 齊策》:秦始皇使使者送給齊襄王後一個玉連環。曰:“齊多智者,能否解開此環?”王後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王後拿個錘子把它錘破,對秦使說:“解開了。”以果敢和智慧,使秦王未能占得上風。那麼,為什麼群臣解不開這個玉連環呢?就是因為他們是以常規的思維來對待它。本來“解”是無限的,絕對的,並無任何前提;而群臣卻自定一個“要在保持連環完整的條件下解開它”的前提,這是個自設的框範,當然就解不開了。思想自由的關鍵在於思維方式的自由。如果是在一種既定的方式之中思想,思想也就談不上真正自由。

記者:看來,創造性思維最關緊要的,是必須具備超常的想象力。

王:想象力是靈魂的創造,是人生無窮無盡的財富。它不是一般的思維能力,而是一種心靈感應、精神領悟,屬於人類最神秘的一種精神存在方式。想象力是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一塊重要基石。人類社會中一切創新成果,都在證明著想象力的特殊功用。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創造性的實現,除了要有超常的想象力,還必須具備積極主動性,也就是時時刻刻,有意識、有目的、有準備,神經經常處於積極迎戰、主動出擊的狀態。創造的過程,有賴於期待與渴求。如果沒有期待與渴求,也就是沒有需要,靈感很難產生;即使產生了,電光石火,稍縱即逝,你也捕捉不住。

在科研活動中,當人們聚精會神探索問題時,有時會因特定事物的啟發而產生一種領悟。如能抓住不放,尋根究底,常常可以成為一項重要發現的依據,導致科學上的發現和技術上的發明。這種靈感,或曰機遇,是在實踐基礎上有計劃地進行緊張的觀察、思索的產物。公元前二百多年,歐洲敘拉古國王希羅,把一錠黃金交給珠寶工匠,讓他打造皇冠。皇冠製成後,國王懷疑裏麵摻有白銀,便委托宮廷科學家阿基米得進行測試。為了探索皇冠的奧秘,阿基米得廢寢忘食,窮思苦想,簡直著了迷。一天,他去洗澡,跨進浴缸後,發現水往外溢,身體浸入越多,水溢出得也越多。這下他獲得了靈感,當時竟忘記是光著身子,跨出浴缸就往家跑,連聲高喊:“我找到啦,我想出來啦!”回去後,他把等重的金塊、銀塊和皇冠依次浸在盛滿水的同一容器中,發現銀塊排出的水最多,皇冠次之,金塊又次之,於是得出結論:這頂皇冠並非純金打製,而是金銀的摻和體。以此為依據,他進而發現了浮力定律: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其所減少的重量等於同體積的該液體的重量。

阿基米得的這一重大發現,似出偶然,然而卻是他長期苦苦思索、孜孜不倦地探求的結果。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說過:“在觀察的領域中,機遇隻偏愛那種有準備的頭腦。”如果換上另外的人,沒有阿基米得那樣豐富的學識、敏銳的觀察力和頑強的探索精神,縱使碰上更多次的啟示,也會視而不見,交臂失之的。

記者: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也屬於這種情況。這源於他長時期研究物體運動的規律,沒有這個大前提,即便蘋果落地了,他也不會加以特意的關注。

王:他不僅關注了,而且能夠發問:既然是地心引力的作用,那麼,月球為什麼沒有被吸引到地球上?他利用運動三定律,分析出月球繞地球做勻稱圓周運動的條件,把日常所見的重力和天體運行引力統一起來。在開普勒運動定律的基礎上,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