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賦值”主客談(1 / 3)

“文化賦值”主客談

主:現在人們談論得最多的是關於文化的影響力問題。往大裏說,一個國家和民族,沒有文化優勢,就不可能擁有未來。在綜合國力競爭中,形成了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的複雜格局。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軍事實力組成硬件,而文化影響力、民族凝聚力組成軟件。在國際貿易中,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產品和企業文化標識(文化品牌)的進出口,直接影響到競爭力。具有文化競爭力的國家,必然同時具有國際影響力。具體到日常經濟活動中,文化既表現為動力、資源,又體現為一種推進器、觸媒體、潤滑劑。文化直接影響著企業、產品的生命力。有了文化賦值,物質產品就會在市場上增強競爭力。

客:“文化賦值”這個提法很有意思,希望您能展開談一談。

主:所謂“文化賦值”,就是賦予某一事物(包括物質產品)以文化價值,以提高它的知名度,提高它的生命力、競爭力和影響力。從淺層次或者狹義來說,就是從產品的外包裝上,從產品的品牌、標識上,附加文化的內涵。比如,同樣是白酒,加上“孔府”二字,加上“道光廿五”這些帶有文化質素的內涵,就提高了它的使用價值和競爭力。遼東山區桓仁縣,發掘出七十年前“抗聯煎餅”這個品牌,產品十分暢銷。當年抗日聯軍活躍在白山黑水的密林間,遠離村戶,而且流動性大,抗聯戰士們便帶上民眾給他們烙出的小米和黃豆磨成的雜合麵煎餅,奮戰在風雪嚴寒中。這種食品保存時間長,而且,甜中帶香,是長途跋涉中的理想食品。

客:你的意思是說,“抗聯”二字賦予它以文化價值。如果不作這樣標識,人們就會當作一般煎餅而不加注意。

主:是的。那年我到新疆參觀訪問,看到吐魯番有一種叫作“饢”的麵食(類似麵包,但形體要大),開頭並沒有買的意願,後來聽當地朋友說,當年唐僧取經,攜帶的就是這種東西,因為它可以保存很長時間。這樣一來,就大大提高了我的興趣,一下子買了五個,想讓沒來過這裏的人見識見識,要像鳩山那樣,“帶回去研究研究”。同樣,一部《廬山戀》電影,一部《夜幕下的哈爾濱》小說,甚至一首《木魚石的傳說》歌曲,都為當地招徠了無數的遊人,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再比如,節日消費,往往與“文化賦值”都有直接關係,春節買鞭炮,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正月十五買元宵,實例不一而足。

客:看來,領導者、企業家必須具有寬泛、廣博的知識麵,對於各地的民風習俗、曆史掌故、消費心理、時代習尚,都應了如指掌。我們確實應該下功夫來做“文化賦值”的文章,應該有這個觀念,具備這種文化自覺。

主:其實,商品本身就涵蓋著文化,任何商品都有其文化內涵。消費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人們消費商品,本質上是在消費文化,是文化這隻無形的手在拉動你去消費,固執地支配著你的消費觀念。近年來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就是一些企業紛紛恢複過去曾經輝煌過的老字號、老品牌,目的都是打文化牌。因為老字號、老品牌傳承了曆史,有著厚重的文化積澱,可以彌補現代企業文化品位上的缺陷。所以,在研究產品銷售時,同時要考慮到如何把產品所蘊涵的文化銷售出去。從這個意義上說,不懂得文化的企業家不是合格的企業家。

客:精明的企業家應該懂得文化經營,通俗地說就是善於“賣”文化,它能夠創造出意想不到的社會價值與經濟效益。

主:它的高下之分,打個比方,就好像“大廚”和“營養師”的區別:一種是技術型,一種是創造型。具有創造型思維的人,一般都注意在改變與適應人們的生存方式上下力氣,以“營養師”為例,他們能在不斷地改變人們的餐飲方式、順應現代生活節奏上下功夫。最典型的當數“麥當勞”、“方便麵”。這類食品的問世,向社會人群提供了適應人們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變革的產品。

客:從文化的高度來看待自己的產品,把產品創新提高到文化創新的高度去認識,以改變與適應人們的生存方式為己任,企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主:這和企業家的人文素質、文化經營能力、創造性強弱有一定關係。在這方麵,我們的一些中小企業存在著弱項。

客:現在,還有一個普遍現象,就是各地都在拚命地爭奪名人。那麼,“名人效應”是不是也屬於“文化賦值”範疇呢?

主:當然,這是“文化賦值”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沈陽為例,少年周恩來曾在東關模範學校讀過小學,這使得這所學校大大提高了知名度。參觀沈陽故宮,大概沒有誰會特別注意後妃住過的清寧宮、麟趾宮,更不要說排在最後的僻處西南角的永福宮了,可是,當解說員告訴你,永福宮是莊妃的寢宮,順治皇帝出生在這裏,你就一定會意興盎然地過去瞧瞧。這就是名人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