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賦值”主客談(3 / 3)

客:過去的傳統,文化方麵的事不但要由內行來主持,而且要由內行中的知名人士來牽頭。像學政、主考官、大型叢書總纂,絕不用外行人。民國時期直到新中國的初期,也還堅持這個傳統。文化、教育、新聞方麵的長官,一般都是這方麵的佼佼者,像大學、科學院、圖書館、博物館、文史館、藝術館,一無例外都是由社會名流來主持。沒有大名人,也得找個小名人—起碼是一個行家裏手—來主政,否則難以服眾。後來,漸漸地改變了,這些文化部門成為安排行政幹部的場所。

主:這一方麵反映了對文化、對專業的不夠重視,不懂得發揮名人的作用;同時,也說明這方麵的專家、學者日見其少,即使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相比,也有了很大退步。

客:記得開始談到“文化賦值”時,您說“從淺層次或者狹義上”如何如何;那麼,深層次或者廣義上又當如何體現呢?

主:這裏所謂的深淺、闊狹,都是相對而言的。我想,如果說,文化品牌、文化標識、名人效應等等屬於“文化賦值”的淺層次;那麼,深層次的“文化賦值”應該體現在,把人類的文化成果盡可能地滲透到、融合到各項事物的內質中去,或者說,把其中的文化蘊涵充分地挖掘出來,使人們在日常工作生活環境中,隨時隨地都能品味到文化的蘊涵,飽享文化的滋養。

客:比如說

主:在城市建設中,“文化賦值”體現得最明顯。城市的靈魂,是物化背後的文化生命。城市如果缺乏人文特色,就會失去魅力,失去光彩。明代學者文震亨提出:好的建築環境,應該讓人進入“三忘”境界:居(常住)之者忘老,寓(暫住)之者忘歸,遊之者忘倦。這裏要做的工作很多,單就城市雕塑來說:它是城市公共空間的三維造型藝術品,其文化蘊涵體現在紀錄曆史、反映傳統、陶冶情操、審美享受和象征城市文明、弘揚城市精神等諸多方麵。雕塑往往凝聚著民族發展的曆史,載記著民族發展的每一階段的精神麵貌,反映人民在不同曆史階段的信仰與追求,標誌著國民價值觀念及相應審美趣味的變化。雕塑作為人的創造本質的一種特殊表現形態,在人類現代城市化的發展道路上具有裏程碑的意義。任何真正具有藝術價值的城市雕塑一旦形成,便作為民族文化的永久性物化形態存在下去。而且,由於城市雕塑代表著一個民族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審美探索,體現著超越物質生活的精神追求,是對生活方式最佳標準的藝術表達,因此,具有文化開拓的戰略意義。

客:城市雕塑的心理調適功能尤其不容忽視。人類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一方麵得以創造和享受城市的物質文明,使生活的物質質量大大提高;另一方麵,現代生活中所產生的各種矛盾,又使人的精神生活出現了新的困擾,特別是城市在現代化之初所造成的交通、住宅、通信聯係、人際關係等壓力,又會導致精神上的焦慮、煩躁,心理衝突層出不窮。這就有賴於公共政策的調適,其中公共藝術,包括城市雕塑、形象工程、廣告宣傳、公共綠地等等,都會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

主:再以汽車發展、營銷為例,“文化賦值”同樣可以得到鮮明的體現。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入世以後,中國進入家庭轎車時代的步伐明顯加快,因此,亟須針對可能出現的價值觀的衝突,從文化角度研究汽車發展、營銷的策略。隨著轎車的大力發展,必將出現經濟、環保、人文等多種價值觀的衝突與論爭。從汽車會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大大促進經濟發展的角度看,無疑會主張加快發展;而站在“環保”立場上,站在崇尚人文價值觀的角度,則會持不同態度。其實,三方麵所堅持的都有道理,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因而不是誰是誰非,留此去彼的問題,而是如何兼顧、如何整合,使之更趨合理,也就是實現經濟價值可持續化、生態價值現實化、人文價值理性化,從而更有利於經濟社會的發展。

客:我覺得,在這方麵,長春一汽比較自覺,他們奉行人、車、社會和諧發展的價值觀。其突出特征就是以關愛人和社會為導向,把員工、用戶、產品、環境、社會等要素之間的互動結合起來,一是崇尚人本,追求人與人的和諧;二是體現綠色追求,實現低消耗、零排放、無車禍,創造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的和諧;三是對社會承諾的追求,承擔關愛社會、造福人群的責任。三方麵價值觀的具體整合過程,有賴於發展模式跨越化、發展道路個性化。

主: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應該由專門機構去研討;我們在這裏想說的,是應該從“文化賦值”的角度,找出現時生產、營銷的策略,以便在占領市場方麵獨具優勢。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