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與葉芝現象使我們體會到,要想不斷創新,實現自我超越,必須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具有開放的心態。心靈是不能閉塞的,閉塞了就難以接納新的東西,就斷了“源頭活水”。這裏有一個如何對待自己已有成果的問題。青島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說,創新就是對自己已有成功的積極破壞。這要有清醒的頭腦,開闊的視野,巨大的勇氣。
記者:您說的不斷創新,實現自我超越,這不僅適用於營口市的詩人、寫作者,可以說,一切從事精神生產、藝術創造、學術研究的人,都應該堅持這個準則,按照這個目標努力。請您就創新問題展開來說一說。
王:是的。創新能力,是一切成功者的必備條件和基礎的基礎。它的一塊重要基石是想象力。馬克思說:“想象力是十分強烈地促進人類發展的偉大天賦。”想象力是探索真理寶庫的鑰匙,產生新事物的杠杆,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縱觀人類曆史,所有作出卓絕貢獻的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無一不具有很強的想象力。對於文學藝術來說,想象力就是生命力。黑格爾老人說得好:“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它直接關係到一個作家藝術家的成長與發展。想象力不是一般的思維能力,它是一種精神感悟能力,是一種十分神秘的精神方式。它的強弱往往標誌著一個人精神生命力與內在生機的強弱。作為處在藝術前鋒的詩人,尤其應該不斷地激活想象的能力。
要創新,必須善於借鑒、學習,要悉心研討名家,取法乎上。“古詩十九首”天然豔麗,不假修飾,如太羹醇酒,品位高逸,臻於至境,古人譽之為“風餘”、“詩母”。《孔雀東南飛》等古樂府,盛唐諸家的七律,李、杜、韓的七言古詩,王龍標的七絕,都是夙有定評,橫絕千古的,值得有誌於創新、超越者認真研索。
有人說,詩到了唐人手裏,已經作盡了。是不是這樣,還值得探討。但是,今天作詩,要想跳出古人範圍,別尋天地,也著實不易。所以,借鑒古人還是必不可少的。唐代詩人最善於脫胎,花樣翻新,變化無際,讀者唯覺其妙,而莫測其源。金昌緒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岑參把它脫胎為“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裏”。李華的《吊古戰場文》中有句雲:“其存其沒,家莫聞知。人或有言,將信將疑。悁悁心目,寢寐見之。”陳陶把它化作:“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古人說,解得脫胎之法,“則五經、二十一史皆我詩心也”。我們不妨擴展一下:解得脫胎之法,千古詩文名篇都向我們敞開了“詩心”的門徑。
關於創新、超越的途徑,古人有許多論述。記得王漁洋有過“三多”的說法:為詩須多讀書,以養其氣;多曆名山大川,以擴其眼界;多親名師益友,以充其識見。我以為,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要提高自己的識見,不斷地擴展胸襟。古人說,有一等胸襟才有一等文字。清人詩話中講:“詩乃人之行略,人高則詩亦高,人俗則詩亦俗,一字不可掩飾,見其詩如見其人。”
記者:謝謝您的開導。下麵想聽聽您關於詩詞學會工作的意見。
王:創新,這是一個終古常新的話題,其間有著廣闊的闡釋論域和頗多的待發之覆。建議詩詞學會能夠專門拿出時間來討論一下,見仁見智,肯定會有很多新的見解、新的發現。
這就聯係到詩詞學會的工作如何上一個新的台階的問題。可能學會各位負責人已經研究過了,我提不出確切的想法。可否首先擬訂個躍升、奮進的規劃,包括當前與長遠、組織與個人、全麵提升與推出拔尖人才諸多方麵的內容。我想,主要應突出兩點:一是如何衝出營口,走向全國—我覺得應該有這個雄心壯誌;一是要進一步麵向社會、奉獻社會,更好地為全市以及各個縣區、各行各業的改革、發展、社會進步,發揮應有的輿論引導、智力支持作用。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