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擊缶而歌”的答問(1 / 1)

關於“擊缶而歌”的答問

《沈陽晚報》記者(以下簡稱記者):一場奧運開幕式,牽動著、振奮著幾十億觀眾的心。兩三天過去了,人們還在滔滔不絕地議論著,確實成了一個言說不盡的話題。而我最感興趣、最為驚歎的,還是那個“擊缶而歌”的缶陣,它充分體現了“人文奧運”的主旨。您認為,這種創意出於怎樣的考慮?在林林總總的樂器中,為什麼單單選中了缶?

王充閭(以下簡稱“王”):要說古代樂器,確確實實,多著哩!《三字經》上說:“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缶,屬於八音中的“土”。您提的問題,我也曾考慮過:不是還有名氣更大、影響更為深廣的編鍾嗎?《楚辭 卜居》裏有“黃鍾毀棄,瓦釜雷鳴”的說法,如果真的來個“黃鍾大呂”,豈不更為典雅、凝重!但是,轉而一想,又覺得這個“缶陣”,可能更有道理:較之那些宮廷、貴族的樂器,缶來自民間底層,土裏生土裏長,更具有群眾性、普世性,更容易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奧運精神,強調的是重在人人參與嘛!當然,這也隻是個人的猜測,因為不是張藝謀肚子裏的蛔蟲,沒辦法準確把握大導演的真實構想。隻算“一家之言”吧。

記者:而且,它也更古老,更素樸,更能代表與體現中華文明的悠久傳統。

王:是的,遠在夏、商、周三代,這種演奏形式就已經出現了。最老的古籍之一《周易》中就有了記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耄之嗟,凶。”意思是:太陽將要落山,垂垂懸附在西天,若不擊缶而歌,將有暮景窮衰之嗟歎,必遭凶險。《詩經 陳風》中也有“坎其擊缶,宛丘之道”的民歌,說的是:敲起瓦質的樂器,歌舞在宛丘大道上。有的學者考證,莊子死了老婆,鼓盆而歌。這個“盆”也就是缶。可見,其來者久矣。

記者:從形製上看,奧運開幕式上的缶,又不是瓦製品。

王:似乎借鑒了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中的銅鑒缶。作為盛酒漿的器具,缶,既有瓦製的,也有銅製的。四年前,無錫出土了越國貴族墓,裏麵也有這類樂器。

記者:不過,從《史記》中關於“竊聞秦王善為秦聲”的說法,看得出可能屬於秦地的土特產。

王:是這樣。唐人顏師古在為《漢書 楊惲傳》“家本秦也,能為秦聲”作注時,也曾通過引述,申明了“缶,瓦器也;秦人擊之以節歌”的看法。且不知,如今三秦大地上,這種古風是否傳承了下來?

記者:感謝您的指點。我之所以提出“擊缶”這個問題,是因為人們對它都十分關注,卻又弄不明白它的來龍去脈。

王:不過,也可能有人不以為然,認為這樣引經據典,沒有必要—管它是“秦聲”、“漢聲”呢!敲起來就是了。

記者:既然要弘揚傳統文化,就應該溯流探源,明白個究竟。

王:如今,什麼都慣於“戲說”,弄得真假難辨,霧罩雲遮,結果謬種流傳,以訛傳訛,致使人們根本不了解事物的本來麵目,實在是誤人匪淺。隻要看“青歌賽”中出現的種種笑話,“杯水車薪”是什麼用一杯水作為出租車司機的報酬,“百步穿楊”是一百步之外射中了楊六郎,隻是望文生義,根本不曉得這些成語典故的來曆。數典忘祖,言之痛心!那些古代經典是文化傳統、先民信息的結晶,曆史的記憶,文化的積累與儲存。它承載著民族的文化底蘊、倫理道德、人民情感、民族信仰,直接影響著社會曆史的發展進程。這次奧運開幕式,之所以無分中外,好評如潮,大力弘揚了傳統文化,使之與現代文明緊密結合,是一個重要原因。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