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城市文化符號”答記者問(1 / 1)

就“城市文化符號”答記者問

《遼沈晚報》記者(以下簡稱“記者”):您覺得城市文化符號存在不?它是被人規定的還是自然形成的?美國著名哲學家、散文作家和詩人愛默生說了一句話:“城市是靠記憶而存在的”,這個記憶我理解應該是“集體記憶”,就是提起它,就能喚起人們心底的意識。我想請您談談,“城市文化符號”在您的眼裏具有怎樣的個性?又有什麼價值?如果從一個文化學者的立場出發,您覺得倡導“尋找城市符號”對於市民有必要嗎?它的存在有意義嗎?

王充閭(以下簡稱“王”):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現代城市正在從物質生產領域向消費符號領域轉化,它的一個重要特征,往往體現為公眾的文化覺醒、文化自覺。從而,“文化符號”構建被提到日程上,並成為重要的內容與目標。

所謂“文化符號”,我理解,它是在一種認知體係中,能夠代表文化資源的一定意義的意象,可以是一處人文景觀、一種建築造型、一種文化品類、一個著名人物、一種文化思想,等等。我同意您的看法,它是對於地域文化特別是城市文化的多元記憶、集體記憶的提煉與歸納,是文化精神的凝結與概括。就此而言,當然它是一種人文設定,而並非自然形成。作為一種無形資產,“文化符號”代表著城市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屬於城市價值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得適當,有助於喚起市民的歸屬感與榮譽感,增強凝聚力與向心力;對於一座城市的文化的認知與把握,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記者:那麼,沈陽有沒有必要樹立這樣一個符號來作為代表性標誌呢?如果賦予沈陽一個地域文化符號,您覺得應該是什麼?

王: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個性,體現在文化方麵至為顯著。作為一座曆史文化名城,一個現代化的大都市,沈陽自然也不例外。就說曆史文化名城吧,沈陽是1986年進入第二批曆史文化名城行列的。它之所以能夠側身其間,就是因為它富有曆史文化的深邃內涵,擁有並保存下來足夠的文化遺產。這種內涵不同於其他古都、其他城市。開封作為曆史文化名城,是因為它有宋文化;蘇州是吳文化;邯鄲是趙文化;而沈陽則是因為有清前文化,這裏有故宮和福、昭二陵,這些都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無論是專家、學者,你要研究清代曆史,就必須要到沈陽、撫順來溯本求源。這是沈陽在中國政治、文化史上的獨特地位,是其他城市所無法取代的。所以,我認為,如果構建沈陽的“文化符號”係統,那麼,首要的應屬清前文化。

當然,“文化符號”應該是成係列的,兼顧方方麵麵,兼具傳統性與現代性。我覺得,“文化符號”的構建,不僅沈陽市,全省其他城市也應抓緊進行,除了體現曆史文化傳統,還要注重挖掘、提煉具有現代品格的“文化符號”。可以麵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市民討論、探索“文化符號”的過程,也就是喚起文化自覺、參與文化建設的過程。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