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白水》後記
在文學創作隊伍中,我不屬於正規軍,充其量隻能算一名亦勞亦武的民兵。出版了三本散文集,都是業餘時間的產物。我的工作擔子很重,每天除了繁雜的公務,再去掉“三餐一夢”,幾乎抽不出多少時間讀書,遑論創作!按說早就該和繆斯女神斬斷塵緣了,我也曾下過狠心和文學創作揮手告別。無奈“凡心”難退,一遇到催人奮進、引人遐思、令人感慨的風物人情,心潮便會不期然地蕩起感情的波瀾,重新燃起創作的欲望,於是,已經落地的楊花又複飛颺起來。正如我在一首《自嘲》詩中所寫的:“情知宦後詩懷減,俗吏偏思作雅人。”在作手如林的文壇上,硬要去爭“一杯羹”,似乎是自計苦吃。
我一向認為,寫作散文絕非易事。即使終生以之,全力去做,也難臻化境。在文學道路上,我經常有“推石頭上山”的感覺,從來不知自在逍遙為何物。當然,苦中有樂,創作本身也是一種誘惑,一種歡愉,一種享受,更是一種責任。
公餘之暇,特別是節假日,我喜歡獨自負手閑步。此時,心境悠然,萬慮澄淨,平日的諸多見聞、聯想,便如一脈清泉汩汩流出。心遊目會,意緒縱橫,思接古今,想落天外,完全突破了時空的限界。胸中有得,興會淋漓,筆之所至,自然成篇,談不上有什麼法度與定式。這樣,有些篇什就難免枝蔓蕪雜。但因激情已經消逝,好似幹卻的膠泥,再也難於揉搓捏抹了。好在感情是真實的,“開口見喉嚨”,直抒胸臆。無論是狀時代之洪波,寫人情之欣戚,究世事之得失,發物理之精微,都是意之所適、情之所鍾,從心泉中自然湧流出來的。爐錘在我,全無矯飾。我以為,人生不能沒有理想、追求和精神支柱,創作亦然。縱使有些篇章缺乏應有的深度與力度,未能把豐盈的生命之波鼓蕩出一片潮聲,起碼也要做到對讀者有所啟迪,努力給人以鼓舞、希望和力量。
這些散文絕大多數寫於80年代。現在按發表的時間順序自後往前編排,意在使讀者盡先看到就近寫的一些篇章。這裏有赤誠的熱愛、執著的追求,也有溫馨的憶念、嚴肅的思考。它們宛如樹木的年輪,一一地再現了作者情思的軌跡和夢影、屐痕。十年文事,約略書中;回首鴻泥,徒增慚怍。感謝作家出版社將它們結集付梓,特別是著名散文家郭風先生在緊張的創作之餘為它作序,對後學深情獎掖,在此一並致謝。
王充閭
1990年2月底於沈陽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