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詩話》後記
近三四年,結合工作實際,我常在人民日報 海外版《望海樓隨筆》專欄及其他報刊上,發表一些關於人才問題的雜文、隨筆,並在裏麵引述了一些含蘊豐富、見解新穎、寄懷深遠的古典詩詞。這類文字發表得多了,有些同誌便慫恿我沿著這個路子寫一部“人才詩話”之類的專著。他們認為,這是運用文學的形式、史論的筆法,把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人與事、情與理、詩與史熔於一爐的創新與嚐試,有一定的認識價值與美學價值。我尚有自知之明,當然未敢率然自任。但覺得,這個想法確實很好,不妨把它作為努力的目標,“雖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當我把這個打算講給文史界和出版界的幾位名家時,竟也得到他們的讚同與鼓勵。
這樣,我便堅定了撰寫這本小冊子的決心,並從兩個方麵做些必要的準備:一是翻檢《詩經》、《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唐詩》、《宋詩紀事》、五朝詩別裁集等幾十部曆代詩歌總集和選本,從中選錄出近三百首論述人才問題的詩歌;二是認真研讀了各種人才學論著,收集古今中外關於人才問題的論述、史實、軼聞、佳話。在此基礎上,兼顧人才詩的內容和人才現象、人才思想、成才規律、人才製度等各方麵的問題,擬定近百個寫作題目,邊準備,邊構思,邊寫作,試圖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一些古代詩文和曆史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力求從中引出一些科學的結論。
說是一種“創新與嚐試”,也許有些道理。因為過去不但以這種形式論述人才問題的雜文、隨筆專集尚屬罕見,而且,人才詩的編選工作前人還沒有做過。就連“人才詩”這個名詞也是由筆者杜撰的。我國是詩歌的大國,數千年來,詩人如雲,華章似海;人才問題,自然也是古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不僅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藝術寶藏,而且在學術方麵,也為我們開展人才學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想養料,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這些詩歌,有的托物寄興,言近旨遠,麵對現實,有感而發,往往以曲折、委婉的方式,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充實的意蘊、含蓄的旨趣、生動的形象、優美的旋律,給予讀者以深刻的啟示;有的述史敘事,雜以議論或抒情,“攪碎古今巨細,入於興會”(清 王夫之語),所謂借古人的酒杯澆自己胸中的塊壘,作為哲理的激情或曆史的反思,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有的以議論為詩,刻意翻新,直抒胸臆,大多以犧牲形象性為代價來強化哲理性,突出作者的主觀感情色彩,有助於我們開拓思想,探討問題。當然,這些詩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陷與問題。一是,限於篇幅,拘於聲律,不能像文章那樣,曲折盡意,析理入微;二是,限於當時社會曆史條件,古代詩人未能對人才學各個方麵問題作全麵論述,涉及到人才對象,也隻有政治、文學、軍事方麵的,而於科技、經濟、法律方麵的人才則絕少論及;三是,一些詩篇偏重於帝王將相、英雄豪傑的言行,忽視人民群眾的曆史作用,在揭示曆史規律、認識客觀事物方麵,存在一定的片麵性,反映了時代與階級的曆史局限;四是,有些詩篇幹澀、枯燥,忽略形象性,缺乏藝術感染力。這些缺陷,對本書的寫作產生一定的製約與影響作用。比如,有些重要的人才思想、成才規律,本應加以論列,但因找不到相對應的古代詩歌,隻好忍痛棄置。
盡管如此,我還是不揣譾陋,按照原定篇目,一篇一篇地信手寫來。雖然難免掛一漏萬、牽強附會、捃摭吞剝之譏,而熔詩入文,為我所用,引古論今,自抒懷抱,在人才學研究與古代詩歌鑒賞方麵,總算進行一番“篳路藍縷”般的探試。為敗為成,是瑕是瑜,聽憑廣大讀者去鑒別與評定吧。如果尚能引起一些古典詩歌愛好者、人才學研究者、領導幹部、組織人事部門的同誌,特別是立誌成才的廣大青年朋友的興趣,能夠從中得到一些啟示,我將感到莫大的欣慰。
本書寫作過程中,曾參考了《中國人才史稿》、《宏觀人才學》、《人才述古》、《人才學概論》、《人才知識手冊》和《唐詩鑒賞辭典》、《曆代論史絕句選》、《曆代題畫詩選》等許多名家的著述,以及報刊上的有關文章。現在,謹向它們的作者表示誠摯的謝意。著名作家餘心言同誌於百忙中為本書作序,使我受到巨大的鼓舞與鞭策,在此一並
致謝。
王充閭
1987年於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