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親愛的讀者》後記
在整理這部《域外書簡》過程中,我驀然記起了少年時一位敬愛的師長。
那年我十五歲,在初中二年級就讀。一天午後自習,班主任富老師走進來,手拿一本冰心的《寄小讀者》,是上海開明書店出版的豎排本。她說,這是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藝術經典”,也是“愛的經典”,希望同學們傳著看看。當時,我是班上的學習委員,現場向同學們提議,首先是大家傳看,每人不要超過兩天;然後選出二十九人—因為全書共二十九封書簡,每人抄寫一篇。這樣,三個月之後,這本手抄的《寄小讀者》,便裝訂成冊了。
隨之,我暗自下了決心,將來也要用書簡形式來講述自己的見聞與心得。上世紀60年代,供職於新聞單位,我曾以“金風書簡”為總題,寫過一組遊記散文;待到80年代以後有了出國機會,記懷當年的“夙願”,便逐日寫下日記,一直到現在,每次出國,都堅持書寫,從未間斷。期間,有的篇章曾以散文形式,在報刊上發表過。
這次,承蒙中國青年出版社的編輯關注,聽說我有一部域外遊的日記,建議我循著文緣 理蘊 奇觀這個脈絡加以選編,整理出一本二十萬字以內的《寄親愛的讀者》。我覺得這個設想很別致、很新穎,如果弄得好,肯定會有一種現場感,令讀者分外感到親切。於是,欣然從命。
這樣,我便按照編者提示,迅速投入了實際操作。就中,體現了設置、設身、設問三點要求—
所謂“設置”,指的是《書簡》的具體編排、設計與心目中的讀者定位。我的出國訪問,始於1985年,迄止2011年。二十七年間,足跡所至四十多個國家,記有書簡式的日記近四十冊;這次按照編者要求,從中選取了寄自十八個國家的四十五封書簡,以出訪時間為序,分列臚列在三十八個標題之下。說到讀者定位,我預想,大體上是那些好學上進、求知欲強、視野比較開闊、敏於接受外界新鮮事物的青年、中年讀者;當然,肯定也會有一些老年和少年的讀者朋友。
所謂“設身”,含有二義:一是身臨其境,每封書簡所涉內容,皆為作者在場的親見親聞,並且都是即日書寫;二是設身處地,換位思考—設想身處讀者的境地,揣摩、體察讀者的心境。
所謂“設問”,就是覺得每時每刻,麵對的都是親愛的讀者,他們一麵閱讀,也會一麵詢問。由於信中所述,全在異域他鄉,涉及到的人文環境、社會自然條件比較生疏,他們會不斷地質疑、提問,這樣,我在寫作時,必須“心中有讀者”,有些地方需要做些必要的情況說明、背景交代。
我想,要向讀者交代的也就是這些。
最後再說一句:敬愛的富老師,真是由衷地感謝您!
王充閭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