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唐都長安城
唐朝首都長安城,在隋朝興建時稱為大興城,但習慣上還是稱長安城。唐長安城沿用隋大興城舊製,不斷修建,更加宏偉壯麗。
長安城布局特色:
一,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城居全城北部正中,為宮殿區。其南是皇城,為中央衙署所在地。外郭城從東西南三麵拱衛皇城與宮城,是平民與官僚的住宅區和商業區。住宅區名坊,商業區名市,坊市分置。宮殿區居全城北部中央,顯然帶有皇帝南麵稱王的意思,這可說是宇文愷當年設計長安格局時的中心思想。
二,全城南北中軸線兩側東西對稱。東半部設萬年縣,有東市。西半部設長安縣,有西市。東半部的五十四坊和西半部的五十五坊絕大部分對稱。
三,棋盤式的街道寬暢筆直。長安城內的街道均作南北、東西向排列,相互垂直,筆直端正,寬暢豁達。南北縱列的大街十一條,東西橫列的大街十四條,由這些大街把外郭城切成許多長方形的坊和東西二市。
四,封閉式的坊和集中的市。坊的結構是封閉式的,各坊都有圍牆,住宅的門都在坊內。除皇城以南三十六坊隻開東西兩門,其餘各坊皆開東西南北四門,都有由一條東西大街、一條南北大街構成的十字街。東西兩市,四麵各開兩門,各有兩條東西街、兩條南北街,構成井字形街道,把市場分為九個方塊。每方的四麵都臨街,店鋪就設在各方的四圍,同行業的店鋪,集中在一個區域裏,叫做行。西市是長安城商業集中之地,也是長安城經濟活動的中心。
全城街道兩旁都有排水溝,並栽種槐榆,大道筆直,綠樹成蔭,市容十分壯觀。
白居易給張籍的詩中所說: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在《登觀音台望城》也有: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就反映這一情況。
長安是當時全國人口最多的城市。《韓昌黎全集·論今年權停選舉狀》:“今京師之人,不啻百萬。”《韓昌黎全集·出門》:“長安百萬家,出門無所之。”說長安有百萬人口。《唐都長安》中說:長安、萬年二縣共領戶八萬餘。加上皇族、士兵、奴仆、僧、尼、道、冠、少數民族和外國客人,我們估計長安人口已經達到百萬。
唐朝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唐太宗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了民族的融洽,遷居長安的少數民族人口,十分可觀。僅貞觀時遷居長安的突厥族人就有一萬家,突厥貴族被唐政府任命為將軍、中郎將等五品以上官吏的有百餘人。身著各式服裝的邊疆各族會聚長安,使長安成為國內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長安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城市,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唐六典》記載唐王朝曾與三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國客人來到長安。唐王朝設有專門機構負責接待外賓,設置翻譯人員,提供各種便利。陝西乾縣章懷太子墓道東壁的禮賓圖,生動地描繪了中外友好往來的場麵。波斯曾不斷派遣使者前來長安,波斯商人遍布長安、洛陽、廣州、揚州等地。很多波斯人長期甚至世代留居長安等地。波斯人李元諒在唐朝官至尚書左仆射、鎮國軍節度使。波斯商人很多從事珠寶行業,大多住在西市,也有的經營普通商業。長安兩市有波斯邸和波斯酒店等。
長安百萬人口需要大量的商品供應。全國各地的商人和外國商人雲集京城,興販貿易,使長安東西兩市商業興隆繁盛。僅見於曆史記載的,兩市行業就有鐵行、肉行、筆行、大衣行、藥行、秤行、絹行、麩行、魚店、酒肆、帛肆、衣肆、寄附鋪、波斯邸等等。
唐代後期,兩市繁榮達到極盛。大小工商業在兩市周圍和城門附近各坊發展起來。
如崇仁坊:“一街輻輳,遂傾兩市,晝夜喧呼,燈火不絕,京中諸坊,莫之與比。”
這說明中唐以後,長安城工商業的發展,在地區上已突破兩市的範圍,在時間上也突破了夜禁的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