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中唐的軍閥(1 / 2)

06:中唐的軍閥

唐朝建立後,上層統治集團之間爭鬥激烈,以李世民為首的寒門庶族地主集團,跟以李淵和李建成為首的士族官僚集團之間長期明爭暗鬥,終於演成玄武門之變。不甘心和不滿於皇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李世民,終於當上皇帝,是為唐太宗。

政治上,唐太宗極力選撥寒門庶族地主官僚出任中央要職,對漢魏以來社會地位最高的山東士族采取既聯合又壓抑的政策。到武則天掌權時,她進一步扶植新起的地主官僚分子,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打破南北朝以來世襲的門閥等級的限製。也就是說,對於普通庶族寒門地主而言,隋唐起實行的科舉製度較之講究家世門弟出身的門閥製度確實要進步得多。

經濟上,唐太宗進一步推行始行於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的均田製和租庸調製。均田製規定十八歲以上男子受田一百畝。

軍事上,唐太宗時府兵製以均田製為基礎,每三丁選一丁為府兵,免其租庸調。服役時,兵器、糧食和衣裝等均須自備。府兵除出征與輪流衛戍外,其餘時間均居家種田。農隙時,由折衝都尉統率教習攻戰之術。戰爭時期,由中央臨時配備將領,率領府兵往赴征戰。戰爭結束,兵歸其府,將帥則解除兵權。這種措施使軍隊不至於成為將帥私有,減少了軍人擁兵專擅或割據的可能性。

也就是說唐朝初年,整個國家實行了平均地權。當然,均田製和租庸調製並沒有觸動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皇帝、貴族官僚及一般地主占有的土地都不在均田的範圍內,貴族和官僚可按等級占有永業田,不納租調不服徭役……皇帝還常常將因戰爭而出現的荒地以各種名義賜給貴族官僚,所以當時農民受田普遍不足。但是因為實行均田製,許多無地農民畢竟分得了一塊田地安心耕種。

唐初的均田製,關於土地的買賣有很多限製。中唐以後,土地買賣從有限製、不合法,逐漸變為不受限製、合理合法,且受政府的保護。開元、天寶以來,打破了以前的封建等級限製,無論是有原有特權的皇室、貴族官吏,還是靠皇帝提撥的新貴,都“多置莊田廣修宅,四鄰買盡猶嫌窄”。

由於土地不斷地向各類地主迅速集中,均田製的崩潰了牽引帶出了一係列的變化:

首先從統治集團內部的庶族地主與士族地主實力對比來看,均田製的破壞使得長期以來把持政局的門閥大族階層失去了它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庶族地主成了封建社會後期的主要力量。這為藩鎮割據創造了有利的經濟條件。

其次唐代莊田發展的過程,就是土地兼並的過程,造成了“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的局麵。大批的均田農民成為流民。莊田經濟的發展,使庶族地主的經濟實力增強。大莊主擁有大量財富,並招收流亡的農民到其莊田內勞作。這樣新興的地主階級勢力不斷對土地侵占,農民陸續逃亡,又產生了兩個現象:一是使中央政府的戶部沒有了征收租庸調的對象。這麼一來,中央政府的稅收相應減少。而不得不依靠地方。二是在軍事上,府兵製崩潰。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均田製的破壞使失去土地的農民無力再充當需要自備糧草裝備的府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