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中唐的軍閥(2 / 2)

這樣就造成了地方勢力的強大,各藩鎮節度使獨占本鎮財賦:“郡中官吏,皆自置製,戶版不藉於天府;稅賦不入於朝廷。”

其結果就是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力量,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

當中央的財權和兵權都漸漸地喪失,麵對奚族、契丹、大食、南詔和土蕃的威脅,在無奈之下,中央隻好變府兵製為募兵製,招募職業兵戍邊,以節度使統領。唐政府在睿宗景雲二年設置節度使,以掌握地方軍政。開元以後,唐朝在沿邊設有九個節度使。從此節度使的勢力日益擴大,節度使又多兼安察使、安撫使、度支使者,他們在地方不僅掌握軍權,同時還掌握經濟大權:“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

於是藩鎮勢力日強,中央勢力衰微。

李林甫、楊國忠執政後,忌賢妒能,為了斷絕其他大臣上升之途對已相位的威脅,一方麵閉塞唐玄宗的視聽,自專大權,威脅諸官不許多話:“今明主在,群臣將順之之不暇,烏用多言!”

同時,李林甫大力提撥蕃族寒人,提拔蕃將為節度使,邊鎮的軍事不斷增強。胡人安祿山兼河東、範陽、平盧節度使,兵力達十八萬之多,竟掌握了全國兵力的三分之一,國土的五分之一。這個占全國三分之一兵力的大軍區,就是大軍閥安祿山日後發動安史之亂叛亂的實力基礎!

藩鎮出現後,在政治上藩鎮割據各擁兵自強,表麵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藩鎮掌握了本鎮財政權,賦稅完全不交到唐中央去。節度使的職位也是父死子繼,或部下擁立,一般唐中央隻能事後追認,不可更改。如勢力最大,為患最大的河朔三鎮魏博、成德、盧龍三鎮節度使前後五十七人,中央所任者僅四人。其餘皆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或部將擅立。

經濟上,唐邊鎮多進行屯田或營田,本來這種屯田營田是封建國家的土地。後來節度使把它們都完全控製在自已手中。如幽州節度使朱滔,使部下劉怦廣墾田,節用度。又如山南東道節度使來稹,唐中央欲調其為淮西節度,他上表說:“臣去歲種的麥,請待收麥畢,赴上。”

為了維持本鎮莊園對農民的剝削利益,不讓唐朝中央或他鎮染指,節度使握有一支強悍的牙兵,安祿山召募番落健兒養以為假子,事實上就是牙兵。

這樣,唐中央控製力的日益衰微,地方諸候勢力逐漸在軍事和經濟上的成長起來,形成軍閥,割據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