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煉獄感化所(2 / 2)

但是我們班的音樂老師,一個手指和牙齒熏得黑黃的馬頭琴愛好者,總給我們講“進去了”的可怕生活,借以鞭策我的那些小淘氣同學,千萬別“進去”。

進去,說的就是少管所!

而感化所我卻不算很明白,究竟算不算和少管所一個性質的地方。

旁邊的老校長已經陷入了催眠,但是我卻遲遲進不去,楊明宇看出來我有問題。

我和他簡單敘述了一下我的疑惑,他就給我講起了,這感化所究竟是怎麼回事?

說起來,這感化所成立的時間比建國時間都長。

榮城市立感化所最初是在1929年12月,由國民政府青島市社會局成立乞丐收容所。

初設於城東,分殘廢、習藝、婦女、童稚等4組。

收容乞丐、殘老、孤兒和謀生無著的遊民。

到了1931年10月改稱榮城市立感化所,遷台西緯四路,也就是現在這個地方。

分總務、管教、工藝等3股。

是年冬,又將公安局的遊民習藝所歸於感化所,擴大收容法院、警察局移送的偷竊、詐騙、販毒及少年犯罪分子。

感化所進行勞工習藝,設立毛巾、線球、鞋工、木工、鐵工、印刷、繩索、縫紉、掃帚等科,分科授藝。

遊民中的殘老、婦女則分配輕微勞動。

後又設立習勤組,挑選年輕力壯的送往工務局修築道路、清掃街道等勞動。

感化所對收容人員,根據不同情況分配到各科勞動。

並根據其表現情況,隨時遣發出所或遣回原籍。

1932年底,所內共有收容人員534人。

1933~1938年共收容44442人,出所4480人,死亡338人。

1939年1月該所更名時,仍存有154人。

1939年1月10日,日偽政府將原榮城市立感化所更名為榮城特別市社會局感化所,並頒布了組織規則,規定感化所隸屬社會局。

抗日戰爭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接管榮城市,也就是在1946年6月1日感化所合並於救濟院習藝所。

建國後的1950年初,由於救濟院體格太過龐大,人員臃腫容易造成不穩定因素。

救濟院依舊維持原名,也就是仁恩救濟院原名不動的情況下,進行分流。

收容乞丐、殘老、囚犯和謀生無著的遊民的習藝所劃歸社保局並且異地遷走。

剩下的就是收容孤兒和少年犯罪分子的仁恩濟幼院。

1952年榮城建立少年犯管教所,對於已滿14周歲、未滿18周歲的少年犯進行單獨管理。

仁恩濟幼院裏的這些過14歲的少年犯被分到少管所。

仁恩濟幼院從此就隻剩下孤兒一種屬性的收容對象。

“感化所這個稱呼一直流傳了下來,對待孤兒如同對待犯人一般的習性,也如同傳統一般,一直就流傳下來。”

楊明宇認真給我講解之後對我說:“你也別抗拒,這個老家夥對於生死非常坦然,所以他很配合。

你心中的其他疑惑,可以去他的記憶之中找尋!”

話說完,他一推我的心口,將我按在沙發上。

當我背後接觸沙發那一瞬,就好像接觸的不是柔軟的皮麵,而是一層薄薄的水幕牆。

我的身體好像並沒有停止向後仰倒。

水從後麵湧來,將我包裹在裏麵,忽的一下,我便進入了催眠之中。

這一次進入了催眠,似乎是一個禮堂。

我所在的位置是禮堂二樓,二樓相對有兩片觀眾席,一樓三麵觀眾席的正中間是一個表演場地。

這有點像一個演馬戲的地方,三麵觀眾席剩下的那一麵就是一個後台。

此刻我站在守夜人的旁邊,看樣子我進來的身份依舊是楊明宇的身份……國冥羽。

“表演快開始了你就別亂跑了,別一不小心被拉去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