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邊鎮(2 / 3)

滿清要不是搞勞什子的留頭不留發,江南一帶的反抗不至於那樣激烈。

況且文盲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代,你拿什麼主義什麼信念講給士卒聽,他們聽得懂嗎?

說一千道一萬,真金白銀才是最實際的,信念和理想能換來銀子和糧食嗎?

誰給錢糧跟誰幹,絕大多數士卒都是這樣認為的。

當兵打仗不是為了聽你說書的,是為了掙錢養家糊口的。

什麼國家民族,前途命運,與拿刀砍人有關係嗎?

要是洗腦管用,那直接派人打進流賊內部洗得了。

你去給李自成、張獻忠之流講講國家民族大義試試,他會讓你知道你的脖頸硬還是刀子硬。

你去跟遼東軍閥談談理想試試,他會把你當瘋子扔進火裏燒死。

選編入伍的張文耀部和西北流賊的部眾,加起來又是萬人左右,這批人的糧餉和兵刃甲具等都要及時發放供應,隻有物資到位,才能消除他們心中的疑慮。

孫傳庭奏疏中關於分兵經略的想法,展現了他超卓的見識。

宜將剩勇追窮寇。

徹底肅清小股流賊後,才會有商人敢出來經營,百姓才能放心的種地活命。

無商不活。

沒有商業活動的帶動,想要讓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將是癡人說夢。

難道一個人活著隻吃飯不成?

針頭線腦、油鹽醬醋、布匹鞋帽都需要有人販運。

現在哪還有商人長途販賣這些物品?不要命了?

這些都是百姓的必需品,是最基本的生活物資,隻有徹底安全後,才會有這些物資的流通。

而孫傳庭親自率軍遠赴寧夏鎮之舉,更是讓崇禎讚歎不已。因為這正是他計劃之中的一步,沒想到孫傳庭想到並且正在實施。

雖然他不知道的是,孫傳庭是因為不願跟在洪承疇後麵聽其指揮,才另辟蹊徑去到別處立功。

名人之所以成名,就是因為他有著非凡的眼光和能力,總會在某些地方表現出與眾不同,盛名之下無虛士就是這道理。

自己也就是穿越到皇帝身上,並且比古人多了見識和眼界而已,論智商,自己差遠了。

寧夏鎮是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這裏已經是朝廷忽視多年的地方了。

最近二十年間,朝廷的目光集中在遼東和流賊身上,對於防禦蒙古部落的寧夏鎮早就沒了興趣。

蒙古各部已經式微多年,對大明構不成什麼威脅了,那些數代戍邊的邊軍就成了雞肋般的存在。

但寧夏鎮的邊軍可是非常強悍的所在。

曆史上剿滅三藩作亂的,正是滿清的甘陝綠營,而這些強兵大多來自與寧夏鎮以及延綏鎮。

孫傳庭肯定是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才以封疆重臣的身份前去解決問題。

以身份約束將領,以重兵壓製邊軍士卒,清除軍中的不穩定者,再輔以充足的糧餉,收攏軍心民心,打造出一支敢戰之兵,這應該就是孫傳庭的計劃。

現在就等著洪承疇的戰報了,兩萬餘精銳對付羽翼未豐的李自成,應該不在話下。

關鍵是別讓那位後來的義軍總瓢把子逃出生天,他可是有名的打不死的小強。

想到延綏鎮時,崇禎的腦海中閃電般劃過一個大名鼎鼎的名字。

鄭崇儉!

自己怎麼把這位老倌兒忘了?

這位孫傳庭的鄉黨也是相當牛逼的人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