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八章 勳貴們的猜測和打算(1 / 2)

“我以為,今上此舉其意有二。

一是為防範江南一帶重現以往隋唐時之門閥世家,從而形成朝廷難以掌控之勢力。

二則是怕江南官紳與我等勳貴抱成一團,形成一個整體,在要糧有糧、要錢有錢、要人有人之境況下,若是有野心極大者趁機作亂,把所有人等全都裹挾一起,截斷運河這條大明之命脈,封鎖大江大河,進而形成南北割據之狀,那對剛剛經曆天災人禍之北地,可以稱得上是滅頂之災啊!”

眾人沉默半天,靈璧侯湯國祚猶豫了一下之後,還是鼓起勇氣開口說出了自己的見解。

他是國初時開國功臣信國公湯和的後人,在湯和病逝後,其信國公爵位降為世襲靈璧侯並傳承至今。

湯和是明初開國功臣中少數得以善終者,這主要得益於其謹小慎微、會看風色的性格特點。

而湯國祚則是繼承了老祖宗遇事謹慎的有點,在遇到任何事的時候總是從最壞處著想,事事處處留著退路,在南京勳貴中屬於最低調樸實的一個,也是話語最少的一個,很少有像今天這樣長篇大論的時候。

“哎,老湯你多慮了,別的不說,就說這些所謂的士紳,跟咱們根本尿不到一個壺裏。

要說我等貪財好色,那咱們也認了,可我等能盡享榮華富貴,憑的是咱們祖上一刀一槍拚來的,大明今日之江山社稷有咱們祖宗的血汗,所以咱們享有這些乃理所應當之事。

可那些臭文人、酸秀才,就因著讀了幾年所謂的聖賢書,一朝登科中試、代天牧民,沒過幾年便積攢下老大家業,憑啥?

今上若真是為此擔憂的話,那著實是杞人憂天了。咱們可都是與國同休之家,豈能與那些今日當官、明日罷職的文人摻和到一起?

不過既是老湯說到此處,那咱們是不是該聯名上本,單就此事表明我等絕不會與他人有所勾連之心跡,順便再求求情,請聖上對咱們另眼相看一番,諸位叔伯兄長意下如何?”

長相和性格同樣粗豪的定遠侯鄧文鬱先是不以為然的反駁了湯國祚的胡思亂想,緊接著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鄧文鬱是開國功臣鄧愈的後人,在這班勳貴中屬於少數不愛讀書,隻愛舞刀弄槍的另類之一,勳貴們在一致對外時,鄧文鬱扮演的是打手的角色,平素也是喜歡動手不動腦,今日難得的一番言論倒是令眾人刮目相看:小鄧子居然學會揣摩人心,這番話語貌似挺有道理,著實不壞啊。

在座諸人隨即紛紛對鄧文鬱的提議交口稱讚,鄧文鬱一時之間也是得意不已:哼,老子也不是隻愛動拳頭,平時隻是不屑動腦子而已,看看,今天老子隻不過隨口一說,你們都覺著這主意管用吧?

“定遠侯之議頗為可行,聯名上本表明心跡,隻要我等鎮守於此,那江南之地還是大明之土,如此一來,聖上說不定會適當修改即將出台之策略,將我等勳貴與士紳區分開來,畢竟此策已經推出,我等損失可是不小。

不過,僅此還是遠遠不夠!

若想於此事中受損最小,甚或是從中得利,我等須得詳加計較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