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二章 河西商路(1 / 3)

九月初,益都城破。

十月底,李璮兵盡糧絕,絕望之際,放開城門,任部眾自尋出路。

麾下尚餘的六千益都兵,相繼出城而降之後,李璮親手殺死愛妾,乘舟入大明湖,投湖入水卻未溺死,被俘斬首而死。

從起兵到消亡,李璮不過堅持了四個月的時間。這一場貌似轟轟烈烈的叛亂,在中原幾乎沒有掀起太多的波浪,更未給忽必烈帶來任何的損失。忽必烈反而利用這一次叛亂,徹底收回了各地漢軍的兵權。

益都城破之後,僅餘的數千益都兵大多降元,少數東撤至登州,與登州守兵一起,開了城門,迎接大權國軍隊。

此時再想派兵解救困於濟南的李璮,已經根本不可能了。大權國軍隊隻能在益都以東逡巡,盡可能的收羅自逃出益都以躲避戰亂的百姓。

一個多月的時間裏,除了五千多益都兵之外,總共收羅了五十餘萬難民。

這些人,以最快的速度被運往廟島後,大半遷往南高麗,其餘的分別送到遼西、遼南、遼東各地安置。

攻占濟南的元軍,揮師東向,迅速攻破登州。隨即,炮手元帥薛軍勝,統率他的炮軍,日夜攻打堅若磐石的巴掌城。

十一月中,巴掌城告破,大權國所有軍民,全部撤出登州,留兵駐守一水之隔的廟島。

自此,整個中原,西起涼州,東至登州,已經全部納入元國的統轄之內。隻要滅了隱藏於太行山中的那股盜匪,中原對於忽必烈而言,便再無隱憂。

隻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以超出忽必烈想象的方式,開始在中原悄然打響。

……

涼州七裏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曆代文人眼中的涼州,有大漠的風沙、有孤傲的落日、有悠悠的羌笛,也有舞姿嬌俏的胡女。

斜臥軟榻,品葡萄美酒,聽風吹沙,看舞女搖曳。這才是一個心懷大誌之人,該去的地方。

然而,自李元昊建西夏國、攻占涼州之後,這一片土地就與中原王朝斷絕了所有的聯係。文人墨客,也隻能從古詩之中,繼續品味涼州的悲壯。

成吉思汗去世那年,蒙古國終於滅了夏國,此後鎮守涼州的闊端,打通了涼州至西域的通道。但是直到窩闊台滅金,才重新將中原與西域勾通在一起。

從中原,過蘭州,西出涼州,沿著焉支山南麓,經甘州、肅州,直到瓜州、沙州,慢慢地恢複了商旅的往來。

尤其是在蒙哥派出旭烈西征之後,跟隨其作戰的大批商人,從西域帶回無數的金銀財寶,讓這條通道,終於重新煥發出了誘人的風光。

駝鈴聲中,兩支商隊一前一後,相隔三裏,正緩緩地自西向東行進。

居前一支商隊,有三百餘隻駱駝,百餘護衛。

領先兩個,俱是一身勁裝打扮,身騎高頭駿馬。

其中一個是糙麵漢子,身著皮甲,後背箭囊,腰懸長刀,手持镔鐵長槍。

與他並轡而騎的男子,年近三十,唇紅齒白。滿麵風霜的臉上,難掩其曾經的書生之氣。

此人姓趙名青慕,河東雲中趙氏一族嫡係長孫。

雲中趙氏,近百年前,以皮貨走私起家。從當年在宋國與契丹之間的夾縫裏掙紮求生,到後來與女真人、蒙古人做生意。北地多年的戰亂,反而讓趙氏一族的生意越做越大。

如今元國的燕京宣慰使趙璧,便是出身於雲中趙氏。雖然趙璧隻是家中旁支之子,但是他扶持忽必烈的行為,卻得到了全族的傾力支持。

趙青慕自幼聰慧,三歲能文、五歲能詩。趙氏族小便對其從小悉心培養,四處延請儒士為其授課。十二歲時,便已精通經史子集。

有趙璧成功在前,趙氏族長便期望趙青慕走科舉正道,為家族謀得一個光宗耀祖機會。忽必烈剛剛登位為汗時,曾對下天儒生允諾,不日將重開科舉。可是至今正式建國已經過了一年多時間,朝堂之上,科考之聲反而漸漸銷聲匿跡。

作為準備承繼家業的嫡孫,科舉之路暫不可求,與其靠著趙璧的臉麵謀求一個不尷不尬的職位,不如重新執掌商貿,如此才有可能名正言順地接掌整個家族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