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權總算明白了,問題出在哪裏。
哪怕跟賈似道有不錯的私交,但是在自己的潛意識中,還是會把他當作南宋最大的奸臣來看待,而且還是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
可是,這麼多年來,看著他一步步的成長與努力。看著他在前線領軍奮戰,看著他努力治理朝政,看著他為宋國而殫精竭慮。
毛病,當然有一大堆。比如貪戀權勢與富貴,得罪了無數的宋國文臣武將。
貪圖榮華富貴,這是人之常情,並非大過。因為改革而得罪權貴,這最多隻能算是能力上有所不足。可是,若說賈似道賣國求榮,趙權細細地想了一番,卻終於沒能找到賈似道與此有關的行徑。
賈似道兵敗丁家洲之後,謾罵之聲不絕於臨安。但是大多數人,隻是斥其損兵折將,而引發臨安的危機。
至於後世所流傳的各種惡行,包括生活糜爛、怠於政事;置宋國安危於不顧;每日留連於葛嶺私第之中,取娼尼美色為妾,日夜淫樂;好賭、喜鬥蟋蟀;嗜古玩,甚至為了得到餘玠隨葬的一根玉帶而掘墳開棺;殺妾兄、割美少年之頭顱;利用打算法在軍中打擊異己;利用公田法侵吞平民家產;鄂州之戰時與忽必烈私下議和;還對度宗隱瞞前線戰事。
這些罪狀,大多源於方回的“十可斬之疏”。
這位方回,憑著此疏,受任嚴州知府。元兵前鋒剛到嚴州城下,便望風而降,成為了元國的建德路總管。
就是這樣一個毫無節操的文人,帶偏了自己對賈似道的看法?
“屬下以為——”劉秉忠繼續侃侃而談:“當下,還是要以大權國為主,按既定的軍事策略,不要受賈似道所影響,輕易派遣大軍急促南下。”
“民心呢?”梁申忍不住問道:“若是大權國退縮,宋國民心將會為忽必烈所用。”
戰爭,一靠軍隊二靠經濟,第三靠的便是民心所向。
忽必烈拋棄中原,中原的百姓恨之入骨。但是被他劫掠南下的百多萬百姓,隨著戰事的進展,對於忽必烈的態度卻開始發生著奇怪的變化。
有了立足之處,重新擁有了自己的土地,還有遠勝於之前的財產。甚至還擁有了可以奴役的宋人。死去的人太多,習慣之後,便沒人將這些死者放於心上。活下的,都嚐到了如蒙古人一樣從戰爭中帶來的好處。
既然不能反抗,就得學會享受。這也許是數千年以來,生活在這片國土上人們的常態。
除了真定的一些漢軍在史家的鼓動之下,陸陸續續逃離返回真定。餘下之人,開始重新擁護忽必烈,擁護他這這種滅絕性戰爭方式。
不得不說,雄才大略的忽必烈,不僅狠辣果決,而且是個玩弄民心的絕對高手。
以他的手段,再給他兩三年的時間,徹底收攏被侵占之地的民心,並非難事。
“而且,臨安麵臨重兵攻城,此時大權國軍隊袖手旁觀,會不會給宋人留下唯利是圖的印象?”
“大權國數次欲與宋國結盟遭拒,宋國哪怕滅亡於忽必烈之手,也是咎由自取。當然,現在談責任沒有意義,如果我們願意與忽必烈劃江而治,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
但是,顯然不行。與忽必烈或早或遲,終於有一戰。賈似道也許正是看中這一點,才會以儲君之位相誘。”
“但是,現在大舉出兵,無論部隊的彼此策應、糧草的供應,都是個極大的問題。”
“而且,還得防備宋人在背後使絆子!”侍其軸突然冷冷說道。
趙權竦然而驚。
這又是自己沒有認真考慮過的一個問題。
宋人對於大權國,雖然並未仇視,但也絕對談不上有多少好感。自己在心底深處,覺得宋國人應當是自己的同胞,宋人會有這樣的認同感嗎?
趙權歎了口氣,他不得不承認,從個人的權謀計策以及大局能力的掌控方麵,自己與忽必烈、賈似道相比,還是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還好,自己的優勢同樣是他們兩個所不具備的。比如重視經濟規律、商業運營、科學技術、法製建設、海域擴張,以及圍繞這些重點領域而培養出的大量實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