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對於扶蘇來,這不過是左手倒右手。
況且,錢握在自己手裏,和放在國庫裏是不一樣的。
沒錢的下場,看看崇禎就知道了!
扶蘇願意將少府裏賺取的資金拿出來補貼給國庫,但絕不願意直接將這樣的財源拱手讓給朝中的官員。
這是權力另外一個層麵上的爭鬥。
當然,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交換的,倘若扶蘇覺得這些東西的價值了,或是能夠借此謀取更大的利益,自然會毫不猶豫舍棄現在的這些。
扶蘇從案幾上抽出了一張白紙,其上麵寫的乃是均輸,平準,酒榷等一係列經濟政策。
均輸和平準,其實質內容是相差不多的,其核心要義都是貴賣賤買。
隻不過所針對的貨品內容不同,均輸,其主要針對的是各地上供到京師的貢品,由於路程和時間的原因,這些貢品多數越京師,都會損壞了,而平準,就是將這些貢品越價高的地方賣掉或是直接折成現金。
而平準,涉及的貨物則要寬泛許多,基本上市場上有利可圖的,都逃不出這個範疇。
至於酒榷,便是酒類專賣的意思。
實質上現如今的秦國,已經有了這樣的意思了,隻不過,扶蘇所寫的,更是完善和具體了許多。
這些政策的首創發明者乃是漢代的桑弘羊,桑弘羊本身就是出身商人家庭,對於數字以及經營這方麵,自然是有著得獨厚的條件,其賦和才情也是恐怖。
其設計的這些政策和製度,本質上來,就是讓朝廷來做生意。
想想看,當朝廷來做生意會發生什麼?這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而且有著雄厚政治經濟實力的支撐,想不掙錢都很難。
就比如曆史上著名的鹽鐵會議,看似桑弘羊輸了,可是實質上桑弘羊的定下的製度卻幾乎沒有改變,誰勝誰敗幾乎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以儒家為首的賢良文學大肆抨擊桑弘羊與民爭利,要對民寬和,實質上不過是因為桑弘羊以國家的名義來做生意,使得這些人在市麵上幾乎找不到可以用來牟取暴利的東西。
就算找到了,第二,桑弘羊也有著足夠的實力原原本本的複製一個。
如此情景之下,焉能不恨桑弘羊,在這些“為民著想”的儒家大師宣傳之下,桑弘羊簡直就是邪惡的化身。
朝廷地震了,是桑弘羊的鍋,老百姓過的不好了,受災了,也是桑弘羊的鍋。
總之一句話,“請烹桑弘羊”,就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良藥。可見當時的桑弘羊,已經被人恨到了什麼程度。
可真等到桑弘羊死了,其在位時期主持的政策廢的廢,改的改,漢朝的百姓可並非如同儒家大師的那樣,跑步奔康。
相反,民間豪強做大,對於百姓的盤剝和壓榨更加的肆無忌憚。
要知道,國家做生意,還要顧及百姓,考慮影響,吃相沒那麼難看,豪強可就沒這麼多顧忌了!
但凡少掙了一個子,就好像殺了這些豪強爹娘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