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城市化率緣何不如南宋?(1 / 1)

在超過800年的時間裏,中國的城市人口比例不是增加,而是下降了。

今天的專欄說說城市化的話題。先告訴大家一個數據,你聽到之後也許會非常吃驚:中國在南宋時期的城市化率為22%,而到改革開放的1978年時,城市化率僅為18%。

也就是說,在超過800年的時間裏,中國的城市人口比例不是增加,而是下降了。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中國由世界第一強國轉為“東亞病夫”的全過程。

中國的城市興毀基本上都是政治的結果。自古以來,中國建城就是以政治軍事為主要功能,城池是侯國的都城,是獨立的地方政治中心。史料顯示,西周建立之後,分封了1000多個諸侯國。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即便一個諸侯國隻有一座城池,也起碼要有上千座大大小小的城鎮。

到了春秋末期、戰國初期,一些城市的規模已經非常之大,在當時的世界上無出其右。據考證,麵積在6平方公裏之上的城市起碼就有15座,其中,燕下都的麵積達32平方公裏,靈壽和臨淄分別為18和16平方公裏。臨淄有人口7萬戶,按平均每戶5人計算,是一個擁有35萬人口的超大型城市,與同一時期的西方世界相比,中國的城市規模顯然要大幾倍,在希臘城邦臻於極盛的伯裏克利(約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29年)執政時期,雅典城的人口為15萬人。根據學者的計算,春秋末期的人口總數為3200萬人,而城市居民人數就多達509萬人,城市人口比重為15.9%。據此可以得出一個令人驚奇的結論:早在戰國時期,中國的城市化已然相當高了。

到了宋代,城市的繁榮達到頂峰,北宋首都汴梁(今開封)和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的人口都超過100萬,同時期的歐洲人簡直無法想象這個數字。據羅茲曼的計算,一直到1500年前後,歐洲最大的4個城市是米蘭、巴黎、威尼斯和那不勒斯,人口隻有10萬至15萬。

進入明代之後,“水稻革命”和“棉花革命”讓中國的人口繁衍速度大增,尤其以江南地區的增長最快,原有的中心都市無力接納,於是地理條件較好的農村向市鎮演化。而人口增加的同時,土地卻越來越緊張,漫溢出來的人口就順著棉業的發展而從事家庭紡織勞作,在這些農戶的周邊又自然地出現了大型交易集市。這些新型市鎮與傳統市鎮的最大不同之處是,它們興起的功能不是為農村消費服務,而是為農村生產服務,參與貿易的不是“以物易物”的小農戶,而是大商販和巨額資金,他們的利益所得,來自於規模化經營和遠途販運。

史家將這一轉變歸納為中國城市化的“離心現象”—在其他國家,城市人口比重愈來愈高,也愈來愈集中,小城市變大,大城市變得更大;但是在中國,宋代以後城市人口的集中程度逐次減弱,大中型城郡停止擴充,明清兩代的幾個大都市,從人口到城區規模都比兩宋和元代時縮小許多,人口反而向農村靠攏,形成江南地區的眾多市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