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學者將戰爭看成是中國衰落的結果,它讓中國“擺脫”了閉關鎖國的狀態。
每一個人生,每一個國家,都活在一些曆史的記憶中。2012年,在歐洲,最熱鬧的文化活動是紀念狄更斯誕生200周年,而經濟界的頭等話題則是歐元誕生10周年。在中國,可拿來紀念的事件也不少,比如鄧小平南巡20周年,中美恢複邦交40周年,還有就是,清政府簽署《南京條約》170周年。
《南京條約》的簽署意味著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束,以及一個新時代的開始。1842年8月,清政府在與英國軍隊的交戰中屢戰屢敗,接連失去廈門、寧波、上海等重要城市,被迫簽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條約內容包括:賠款2100萬銀元,割讓香港島,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為通商口岸,以及中方必須與英國協商英商進出口貨物需繳納的關稅。
這份條約如同一枚炮彈,在沉重而鏽跡斑斑的國門上轟開了一個血腥的缺口。這是中國曆史的一個轉折,是中國現代化的起點。在此前長達兩千年的時間裏,中國人控製了東亞地區的政治和經濟活動,當歐洲人進入這一片領域的時候,他們並沒有特別的優勢,中國人也隻是把歐洲人視為必須容忍的競爭對手,而不是一個入侵者,這與世界其他地區發生的景象非常不同。
這種均衡一直到19世紀中期才被徹底擊破。根據安格斯?麥迪森的統計,從1700年到1820年的120年間,中國的人均GDP增長率為零;同期,美國為72%,歐洲為14%,日本為13%,全世界平均增長率為6%。這些數據如此殘酷地告訴我們,曆史的轉折為什麼會發生。
很多人帶著複雜而惋惜的心情解讀這一影響世界走向的轉折。
後世的中西方學者對於鴉片戰爭的評價有微妙的差異。中國學者大多數將這場戰爭看成是徹頭徹尾的侵略戰爭,是導致中國衰落的罪魁禍首。而西方學者則傾向於將戰爭看成是中國衰落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正是這場戰爭讓中國“擺脫”了閉關鎖國的狀態。
卡爾·馬克思在1853年7月22日給《紐約每日論壇報》寫的文章中論述道:“這個暴動的發生,無疑得益於英國的大炮將一種名叫鴉片的催眠藥品強加給中國。在英國的武力麵前,滿清王朝的權威倒下成為碎片;天朝永恒的迷信破碎了;與文明世界隔絕的野蠻和封閉被侵犯了,而開放則達成了。”
進入當代之後,即便是一些非常同情中國的學者,也從經濟史的角度提出了這場戰爭的“不可避免性”。彭慕蘭寫道,“仔細研究可知,鴉片是促進世界貿易、加速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動力,對中國是如此,對歐洲、美洲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