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汴梁到比薩有多遠?(1 / 1)

從汴梁城到比薩城,到底有多遠?我們現在好像還沒有走到。

去年深秋到意大利北部旅行,那裏的人說你必須抽出一點時間去一趟比薩城。那是一個非常優雅寧靜的小城,距離佛羅倫薩1個多小時的車程。到了那裏,便跟所有的遊客一樣,直奔比薩大教堂,排隊去仰望那個非常著名的比薩斜塔,它已經被維修了整整10年,到了快收尾的階段。我跟一群五顏六色的人站在下麵,想象一下500多年前,伽利略在塔頂往下扔兩個鐵球的情景,然後,心滿意足地離開。

車子離開的時候,想起比薩城的另外一則往事。

1085年,就在這個當時隻有1萬多人的小城裏,出現了中世紀之後的第一次自由選舉,比薩市民通過公開選舉的方式,選出了管理城市的執行官,當時稱為理事。在歐洲近代史上,這意味著自由城市的誕生,是歐洲走出中世紀的重要標誌之一。

從11世紀開始,大量失地的歐洲農奴紛紛逃離封建領主所控製的城堡莊園,來到沒有人身管製的城市。根據當時的歐洲法律,他們隻要在城市裏居住滿1年零1天,就可以自動地成為“自由民”。

城市自治是商業自由的土壤,自由成為新生的市民階級的合法身份,他們在這裏經商,並嚐試著建立自治機關,比薩城的自由選舉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從此,意大利全境逐級進入城市分治的時期。

在這些獨立的城市裏,工商業者作為新興成長的階層順理成章地控製了城市經濟,進而逐漸掌握了管理市政的政治權力。到12世紀時,舊的世襲貴族已經失去了政治勢力。1215年6月,英國國王與代表工商業利益的貴族們簽訂了《大憲章》,該文件在人類曆史上第一次限製了君主的權力。根據《大憲章》第61條的規定,由25名貴族組成的委員會有權隨時召開會議,具有否決國王命令的權力,並且可以使用武力。這是一個標誌性的法律事件,從此,“權力被關進了籠子”。14世紀末,倫敦商人已經完全控製了城市的運轉,市長隻可由12個大行會裏選出。

具備了契約關係的城市自治權的確立,是歐洲走向現代社會的根本性路徑,而這一切發生正是從比薩選舉開始的。

話說1085年,就在比薩市民熱熱鬧鬧地選舉執行官的時候,地球上最繁華的城市是東方的汴梁,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開封。它擁有100萬的市民人口,規模、繁榮非任何歐洲城市可以比擬。這一年,宋神宗去世了,他支持的“王安石變法”眼瞧著走到了盡頭。

如果當時有報紙,讓宋人聽到比薩的選舉新聞,那一定是不可思議的。

相對於歐洲的這些新變化,宋代中國盡管擁有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人口最多、商業也最繁榮的城市集群,但其在法治建設上卻開始落後了。在歐洲所出現的“自由民”、“自治城市”等法權思想,對於強調中央集權的中國而言,是根本沒有萌芽的土壤。梁啟超在《中國文化史》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歐洲各國,多從自由市擴展而成,及國土既恢,而市政常得保持其獨立,故製度可紀者多。中國都市,向隸屬於國家行政之下,其特載可征者希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