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成立之後,縣裏相繼給予政策配套。引導縣裏超市與合作社實現無縫對接,包幹銷售,引進大型罐頭加工廠,就地轉化臍橙,拉伸農業產業鏈。開設縣裏通往白池河的水運交通,並在碼頭製定大幅廣告牌;遊小三峽,品白池柑。還在宣傳上不遺餘力,將白池村的觀光文化推廣給遊客。
政策優惠,讓這群致力於生態農業發展的農民看到了希望。鄒林音從秭歸一次性采購七萬枝紐荷爾枝條給培訓的學員,借以推廣韓文祥創立十五年的“借母懷胎”嫁接法。首批學員二十人,均是白池村人。他們或從高中退學回來嫁接 ,或從沿海地區回鄉創業,或從社會上拚打不見成效回到鄉村的年青人。其中包括鄒林音的女兒吳燕妮,她從江州一家工廠回來跟母親學嫁接,培訓時間並不長。二十天結束,如果不感興趣的還可以另謀出路。
對於燕妮的歸來,楊秀玲十分開心。“燕妮啊,安心在家學嫁接,將來出嫁了還有門手藝,免得婆家看不上。”她說這話基於燕妮在外打工四年仍無歸宿的實際而這樣督促她。
“哎呀!楊娘我早就學過這門技術,成活率就是達不到我媽那水平,老是綁不緊。”她委屈地說,打心眼佩服母親的悟性,怪自己沒有那天賦,一次將成活率提高到百分之八十五。
“你這是有條件不會利用。看人家陳誌剛大學畢業沒找到工作。回農村待了三年,現在還不是學這個。將來他有出息,有文化有理想由肯吃苦,幹實事。如果你媽不做這個了,長良山合作社仍會正常運作。”楊秀玲說她。
她不愛聽大人的話,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其實她想種花,花很美可作觀賞。隨著人們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對花卉觀賞品德需求也會增加,她想從單純的柑橘嫁接轉移到花卉栽培上。還跟母親耍賴:“媽,你種了這麼多年柑子,怎麼不種植花啊,現在花卉值錢呢!”
“你不要這山望那山高。想做什麼事要自己摸索。種花和種柑子一個道理,三分栽七分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見效。耐不住寂寞成不了大事。”鄒林音不悅,女兒的事讓她操心不已,眼見女兒離三十歲的門檻越來越近。卻挑剔這個不好那個不行,她看得上的女兒瞧不上,女兒瞧不上的又路途遙遠她又不放心。峽江母女倆一直較勁,也沒個眉目。
燕妮又問韓老師種花是否可行,韓老師說:“我一生研究柑子,種過花草很業餘。可能這是一個好出路,你有興趣可以自己摸索。我樂意年輕人從事農業生產,既鍛煉身體又可以避免工廠流水線枯燥麻木生活。當初你到江州打工我挺可惜的。”
“我其實不想到外地打工,我媽苗子賣不出去,我呢在峽江學美容偷懶,還要她給我生活費。她生氣了,把將我趕到江州打工。我不後悔自己的選擇。”燕妮煞有介事地說。
韓文祥告訴她這個世界上沒有後悔藥可賣,自己認定的路要堅持不能三分鍾熱度,搞一會兒又想別的。“我和你媽有一個共同特點:認準的事情肯定會堅持下去。她做嫁接將近三十年,吃過不少苦還是堅持下來了。人人生苦短,能有幾個三十年啊!這三十年我們都吃過苦,受過罪,我們都挺過來了。現在我們在峽江創立合作社,好多事有人出麵辦,我也不必親力親為。你媽現在世從繁雜的事情中脫身,可以專心發展新品種,推廣新品種。你要是回來發展,我相信過不了幾年你也會在峽江安家。”
“我才不想在峽江安家,這邊男娃太不可靠。”燕妮撅著嘴巴說。
“哎!這娃子真不懂事。”韓文祥無可奈何地說。
““借母懷胎””嫁接推廣在長良山合作社成立之後辦的第一件大事,其實際效果還要在春天才有定論。記者再次深度報道鄒林音整個嫁接曆程,從她路過秭歸長江沿岸種著柑子樹深深地吸引著她。機緣巧合,認識從農科所所長位子退下來回香溪搞柑橘場場長的韓文祥老師,從沒有接觸過柑子的她說,借個人的悟性在農場嫁接比賽中獲得好成績,深得韓老師賞識。帶著她走進長江沿崖的農村傳經送寶為三峽庫區老百姓發展經濟,貧困致富找到一條出路,堅持走自主創新的師徒兩人在雲安發明嫁接 新方法,被告韓文祥命名為“借母懷胎”。往返川鄂間。認識了外出務工回鄉創業的峽江農民陳無漾,他的一番話啟發了她,並堅定信心來峽江發展。放下已有成就來到峽江縣扶貧重點村——白池村,條件惡劣,生活艱苦。她毫無怨言,在韓文祥指導下順利實現“一樹兩產”的目標,打破了一種果樹不能結兩果子的神話。曆經艱難從不畏縮,因為他們來自楚文化之鄉,屈原故裏——宜昌秭歸。將優良品種帶進山城,讓三峽庫區不再荒涼和凋敞。在社會城市文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在農業被邊緣化的當下,因為她們一線科技工作者的堅守和創新為江州農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這裏的農村不再是貧困、荒涼的代名詞,相反這裏是比平原地區農業更有出路的地方。當人們遊小三峽的時候,不經意會發現白池河這個世外桃源也有明清時期的民居,有成片的柑子園,有“花果同堂”的特色農業。為遊長江,看三峽增添一抹無比絢麗的風景,勾起你對中國最美麗鄉村的無限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