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殷楚的主動請纓,安國君才能及時回國,受封太子,也記住了這個兒子,認為他既孝順,又有膽略。
若非如此,薑仲就算把家產耗盡,再得花亂墜一百倍,也不可能讓殷楚被安國君立為繼承人。
當然,殷楚此舉不可謂不冒險。
他剛到鄭國沒多久,昭鄭之間就動用傾國之力,打響了安野之戰,以及後續的懷莊之戰。
這兩場戰爭讓鄭國幾乎家家戴孝,殷楚在鄭國自然備受冷遇,甚至差點被殺。
但時至今日,殷楚還是認為,替換父親去鄭國當質子,是自己人生中最英明的決定,沒有之一。
他抓住了人生唯一的機會,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而昭國,同樣是抓住了一次又一次機會,才得以崛起、變強,擁有今日的聲威!
想到這裏,殷楚心緒激蕩,忍不住提高了聲音:“我昭國,自玄子封昭地,又至桓公立國,至如今已有六百載。昔日漢陽諸薑,煊赫一時,如今安在?而我昭國三十四代先人,篳路藍縷,六遷國都,方有今日之基業!”
話一完,他就捂著胸口,劇烈咳嗽。
顯然,這番話又消耗了他為數不多的生命力。
但這些話他非不可,而且得非常露骨。
當年夏王室封了多少個薑姓諸侯?現在還存在幾個?就連夏王室,都在前幾年被昭王所滅!
為什麼這些赫赫一時的強國,最後都亡國滅種了呢?
而作為後起之秀的昭,又為什麼越來越強,已有鯨吞下之勢?
雖然每個國家滅亡的原因都不一樣,但決定性的因素其實非常簡單,不外乎四個字——君王無能。
自立國以來,昭就一直在打仗,雖然有輸有贏,可從沒停止過兼並戰爭的步伐。地盤越來越大,所以三番兩次地把國都遷到前線去,一來方便主持戰事,二來以此鼓舞人心。
而其他國家,隻要接連一代或者兩代,國君或看不清局勢,一次挑釁多個國家,或貪圖享樂,不願打仗,國家就自然而然地衰落了下去。
所以,昭國選君主,第一條就是性格要剛烈,第二條就是能力要足夠。
與這條相比,一切什麼長幼、嫡庶、宗法……通通靠邊站。
殷楚去鄭國當質子的時候,是個幾乎不認識字,更沒讀過書的睜眼瞎,學問還不如薑仲這個商人。
這要換做其他國家,比如陳國,那簡直大逆不道,怎麼能有目不識丁的君王呢?這種人就該羞愧地在家裏自殺,別出來丟人。
但在昭國,大家一看,殷楚先是能主動請纓去當質子,可見膽略非凡;又能在異國他鄉籠絡到薑仲這樣富可敵國的大商人為他賣命,甚至能在懷莊城戒嚴,鄭王想殺他的情況下,逃到昭軍大營,可見心性手腕出眾,所以或多或少都認可了殷楚。
雖然迄今為止,殷楚都為自己年少時沒怎麼讀書而遺憾,所以延請眾多名師教導兒子,可他並不希望兒子隻懂得遵循書本中的道理。
原因很簡單,“道理”這玩意,就是塊遮羞布,需要的時候,拿來披身上就好。真認為它能成為護身符的人,早就死得骨頭都不剩了。
昭國的君王,可以道德敗壞,可以殘暴不仁,可以窮兵黷武,唯獨不能是個廢物!
殷長嬴沉著道:“兒子明白。”
殷楚也沒時間追問,他已經感覺到了生命力在流逝,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
所以,他喘著氣,卻盡量保持語速的平緩:“孤死之後,六國會如何?”
“會遣來昭,名為吊唁,實為威嚇、脅迫,迫昭割地求和。”
“昭當如何?”